html tool

显示标签为“中医”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中医”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0年4月26日星期日

中藥親試記_山茱萸_至外感之邪不淨而出汗者,亦可重用山茱萸肉以斂之

至外感之邪不淨而出汗者,亦可重用山茱萸肉以斂之
  • 案例十七
      • 邑進士張之公子,
        • 年十八九,因傷寒服表藥太過,
        • 汗出不止,
        • 心中怔忡,
        • 脈洪數不實,
        • 大便數日未行。
    • 推理
      • 為疏方
        • 淨萸肉一兩
        • 生山藥一兩
        • 生石膏一兩
        • 知母六錢
        • 生龍骨六錢
        • 生牡蠣六錢
        • 甘草二錢
      • 煎服兩劑痊癒
    • [popexizhiana]
      • ”大便數日未行“,這個是氣虛嗎?之前的汗出不止,心中怔忡和脈洪 都是木太過的體現,這個是金太虛?!
      • 疏方從性味上分析是合方,泄木+补土,這裡的症狀是木太過,所以泄,過木傷土,所以補嗎?
  • 案例十八
      • 門生萬澤東,曾治一壯年男子,
        • 因屢經惱怒之餘
        • 腹中常常做疼
        • 他醫用通氣,活血,消食,祛寒之藥,皆不效。
        • 診其脈,左關微弱。
    • 推理
      • 知系怒久傷肝,
      • 肝虛不能疏泄也。
      • 遂用
        • 淨萸肉二兩
        • 當歸數錢
        • 丹參數錢
        • 柏子仁數錢
          • 甘,平
      • 連服數劑,腹痛遂愈
      • 後凡遇此等症,投以此方皆效。
    • [popexizhiana]
      • 君:淨萸肉,泄肝嗎?
        當歸,是佐?
        丹參,柏子仁 是?
        不看用量,只看藥味分部,是补木的,
        但症狀中可是要泄木才對的,好吧,不知道了

中藥親試記_山茱萸_山茱萸肉之性,又善熄內風

山茱萸肉之性,又善熄內風
  • 案例十六
      • 族家嫂,產後十餘日,周身汗出不止,且四肢發抽
    • 推理
      • 此因汗出過多而內風動也
      • 淨萸肉二兩
      • 生山藥二兩
      • 俾煎湯服之,兩劑癒
    • [popexizhiana]
      • 金(萸肉),土(生山药) -这个是要泄木吗?
        从症状分析是木的问题,汗不止,且四肢抽筋,肝舒展太过,这是泄一下;

2020年4月15日星期三

中藥親試記_山茱萸_善治内部血管或肺络破裂,以致咳血,吐血久不愈者I

山茱萸肉之性,又善治内部血管或肺络破裂,以致咳血,吐血久不愈者
  • 案例十四
      • 曾治沧州路家庄马氏少妇,
        • 咳血三年,百药不效,
          即有效时,旋复如故
          后愚为诊视,甚夜间多汗
    • 推理
      • 遂用
        • 净茱萸肉一两
        • 生龙骨一两
        • 生牡蛎一两
      • 俾煎服,拟先止其汗,果一剂汗止
      • 又服一剂,咳血亦愈
        • 从前之咳血久不愈者,因其肺中之络,或胃中血管有破裂处
        • 萸肉与龙骨,牡蛎同用,以涩之,敛之
        • 故咳血亦随之愈也
    • [popexizhianalysis]
      • 山茱萸 - 酸,温
        生龙骨- 平,涩
        生牡蛎- 咸,微温

        这是大补土啊?但是寿甫解释是止血用?这个是土用吗?!
  • 案例十五
    • 推理
      • 亦治此方
        • 遂用
          • 净茱萸肉一两
          • 生龙骨一两
          • 生牡蛎一两
      • 三剂痊愈
      • 补络补管汤
        • 后又将此方加三七细末三钱,煎药汤遂服
          以治咳血吐血之久不愈者,约皆随手奏效
          将此方登于三期二卷,名“补络补管汤”
          若遇吐血之甚者,宜再加赭石五六钱,
          与之前三味煎汤,
          送服三七细末更效。
          [go]
          •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10-10.html
            • 生龙骨一两,捣细
            • 生牡蛎一两,捣细
            • 茱萸肉一两,去核
            • 三七二钱,研细药针送服
          • 服之血犹不止者,可加赭石细末五六钱
          • [ana]
            • 药理分析
              • 龙骨,牡蛎,山茱萸肉,性收敛,又兼有开通之力(三药之性详 既济汤 ,来复汤 与 理郁升陷汤清带汤下)
                • 故能补肺络,与胃中血管,以成止血之功,
                • 而又不止有遽止之患,致留淤血为恙也。
              • 又佐以三七者,
                • 取其化腐生新,使损伤之处易愈
                • 且其性善理血,原为治衄之妙品也。
            • 病理分析
              • 咳血之原由于肺
                吐血之原由于胃
                • 西人于吐血,论之尤详
                • 其说谓:
                  • 胃中多回血管,有时溃裂一二处而血出
                    • 其故或因胃本体自生炎症,烂坏血管
                    • 或因跌打外伤,胃中血管断裂,
                    • 其血棕黑而臭秽,危险难治,
                    • 但此类甚少
                    常见之证,大概血管不曾潰裂,其血亦可自管中溢出,
                    • 其血多带黑色
                      因回血管之血色原紫黑,而溢出在胃,胃中酸汁又能令血色变黑也。
                    若血溢自胃中血管,实时吐出,其色亦可鲜红。
                    其病原
                    • 或因胃致病
                    • 或因身虚弱血质稀薄
                    • 皆能溢出
                    有胃自不病,或因别经传入于胃
                    • 如妇女倒经,是子宫之血传入于胃
                      又如肝脾胀大,血不易通行,回血管满溢,
                      • 入胃则吐出
                        入大小肠则便出
                        便与吐之路不同,其理一也
                或问: <内经>谓:阳明厥逆,则吐衄
                西人谓:胃中血管损伤破裂出血,则吐血。
                此二说亦相通乎?
                • 答曰:
                  阳明厥逆,胃腑气血必有膨胀之弊,此血管之所以易破也。
                  降其逆气,血管之破者自闭。
                  设有不闭,则用龙骨,牡蛎诸收敛之药以补之,
                  防其溃烂,佐以三七,乳香,没药诸诸生肌之品以养之。
                  此拙拟补络补管汤所以效也。
                  设使阳明未尝厥逆,胃中血管或因他故而破裂,
                  则血在胃中,亦恒随饮食下行自大便出,不必皆吐出也。
                  +-[popexizhi ana]
                  • 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
                    按之前看寿甫推断的<内经>中不加手而提到的六经即为足,这里应该也说的是足阳明胃吧?!
                    厥逆是什么呢?
                此方中原无三七,有乳香,没药各半钱
                • 偶与友人XX谈及,xx谓:“
                  余治吐血,亦用兄补络补管汤,以三七代乳香,没药,则其效更捷。

                  愚闻之遂欣然易之。
                龙骨,牡蛎
                • xx又谓:" 龙骨,牡蛎能收敛上溢之血,亦随之下行归经。
                  至萸肉为补肝之妙药,凡因伤肝而吐血者,萸肉又在所必需也。

                  且龙骨,牡蛎之功用神妙无穷。
                          即脉之虚弱已甚,日服补药毫无起象,
                          或病虚极不受补者,
                         投以大剂龙骨,牡蛎,莫不立見功效,
                  余亦不知其何以能然也。
                  "
                  愚曰:"
                  人身阳之精为魂,阴之精为魄。
                  龙骨能安魂,牡蛎能强魄。
                  魂魄安强,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
                  是龙骨,牡蛎,固为补魂魄精神之妙药也
                  "
                分辨 赤石脂 与 龙骨,牡蛎
                • 邑 有吐血久不愈者, 有老医于XX,重用赤石脂二两,与诸止血药治之,一剂而愈。
                  后其子xx向愚述其事,
                  • 因诘之曰:”重用赤石脂之义何据?“
                    其子曰:"
                    凡吐血多因虚火上升,
                    然人心中之火,亦犹炉中之火,其下愈空虚,而火上升之力愈大,
                    重用赤石脂,以填补下焦,虚火自不上升矣。“
                    愚曰:"
                    • 兄之论固佳,然犹有剩义。
                            赤石脂重坠之力,近于赭石,故能降冲胃之逆, 
                                        其黏着之力,近于龙骨,牡蛎,故能补血管之破。
                            兼此二义,重用赤石脂之奥妙,始能尽悉。
                      是以愚遇由外伤内,若跌碰致吐血久不愈者,
                      料其胃中血管必有伤损,恒将补络补管汤去萸肉,变汤剂为散剂,分数次服下,
                      则龙骨,牡蛎,
                          不但有粘涩之力,
                         且较煎汤服者, 更有重坠之力,
                       而吐血亦即速愈也。
                      "
                    其子闻之欣然曰:"先嚴用此方時,我年尚幼,未知詳問,今聞兄言贶我多矣。“
    • +-[popexizhianalysis]
      • 分析方子的性味,是大补肺金?
        生龙骨 -  甘涩平 - 土金
        山茱萸- 酸涩 - 金
        生牡蛎 - 咸,微寒 -  火
        三七 - 甘微苦 - 土,自带 水的使

        这样看都是方向金去的补母补子+子补+反佐
        ??但是这里的症状是吐血久不痊愈,有外伤的成分,但是又在脏腑,目标是收敛为主+排除淤血(这个是自己加的)
        但是金是皮毛?好吧,内经背景不足,就只能分析道这里。存疑,标记。

2019年12月9日星期一

中药亲试记_山茱萸_治肝气因虚不能条畅而作疼者II

案例十
    症
        邑六间房王某,年二十余,资禀赢弱,又耽烟色,于秋初病虐,两旬始愈。
        一日
            大便滑泄数次
            头面汗出如洗
            精神颓废,昏昏似睡
            其脉上盛下虚,两寸摇摇,两尺无根,数至七至
            延医二人,皆不疏方
    推理
    治
        疏方
            净茱萸肉一两
            大熟地一两
            生山药六钱
            生龙骨六钱
            生牡蛎六钱
            茯苓三钱
            生杭芍三钱
            乌附子一钱
        服一剂而醒,又服两剂遂复初
    按
        [go] 既济汤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4-9.html
            治
                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
                阳欲上脱
                    或喘逆
                    或自汗
                    或目睛上窜
                    或心中摇摇如悬旌
                阴欲下脱
                    或失精
                    或小便不禁
                    或大便滑泻
                一切阴阳两虚,上热下凉之症
            方
                净茱萸肉一两
                大熟地一两
                生山药六钱
                生龙骨六钱
                生牡蛎六钱
                茯苓三钱
                生杭芍三钱
                乌附子一钱
            或
                问:既济汤原为救脱之药,方中何不用人参?
                答曰:
                    人参之性补而兼升,以治上脱,转有气高不返之虞
                    喻嘉言《寓意草》中论之甚详。
                        [next] 喻嘉言《寓意草》 -算寿甫的推荐书,可以一读 :)
                    (人参)惟与赭石同用,始能纳气归根。
                        [?]这里的赭石是代赭石吗?那个火中水的代赭石?
                    而症兼下脱者,赭石又不宜用。
                    为不用赭石,所以不敢用人参。
                    且
                        阳之上脱也,皆因真阴虚损,不能潜藏元阳
                        阳气始无所系恋而上奔。
                    故
                        方中重用熟地,山药以俊补真阴
                            俾阴足自能潜阳
                        而佐以附子之辛热,原与元阳为同气,
                            o
                        而协同芍药之苦降(《神农本草经》味苦)
                            自能引浮越之元阳下归其宅
                        更有萸肉,龙骨,牡蛎以收敛之
                        俾其阴阳固结,不但元阳不复上脱,而真阴矣永不下脱矣。
            或
                问:此方能治脱症宜矣,而并能治心疼者何也?
                答曰:
                    凡人身内外有疼处,皆其气血痹而不通。
                    <神农本草经>谓‘山茱萸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
                        是萸肉不但酸敛,而更善开通可知。
                    李士材治肝虚做疼,萸肉与当归并用
                    愚治肝虚腰疼,曾重用萸肉随手奏效(详案在曲直汤下)。
                    盖萸肉得木气最浓,酸敛之中大具条畅之性,故善于治脱,尤善于开痹也。
                    大抵其症原属虚痹,气血因虚不能流通而作疼
                        医者不知,惟事开破,迨开至阴阳将脱,而其疼如故,医者亦束手矣。
                    而投以此汤,惟将萸肉加倍,竟能于救脱之外,更将心疼根除。
                        此非愚制方之妙,实张之因症施用,而善加减也。
    [popexizhianalysis]
案例十一
    症
        沧州友人张寿田,曾治一少年
            素患心疼
            发时昼夜号呼
            医者率用药开通,
                致大便滑泻,虚气连连下泻
                汗出如洗
                目睛上泛
                心神惊悸
                周身润动,须人手按
                而心疼如故
            延医数人,皆不疏方
    推理
    治
        寿田投已前方,将山茱萸肉倍作二两
        连进两剂,诸病皆愈,心疼竟从此除根
    按
    [popexizhianalysis]这里的案例就是既济汤 方下的引用例子,这个张寿田此案很受寿甫推崇啊,这也是共勉之处吧:)
案例十二
    症
        寿田之侄甲升,从愚学医,曾治一人,年三十余
            于季冬负重贸易,日行百里
            歇息时又屡坐寒地
            后觉腿疼不能行走,浸至卧床不能转倒
            周身筋骨似皆瘘废,
            延医调治惘效
    推理
    治
        甲升治以曲直汤
            方中
                当归,丹参,乳香,没药改用四钱
                去知母
                加黄芪一两
            服至五剂后,腿即不疼
            又服十剂痊愈
    按
    [popexizhianalysis]
        这里改的当归,丹参,乳香,没药 是 +

 知母是 - ,这里复合知凉者

 黄芪是多加的
        另外这个寿田和寿甫应该关系不错啊,有世交吗?:)
案例十三
    症
        奉天友人,田聘卿夫人,年五十,素有心疼症,
        屡服理气活血之药,未能除根
        一日反复甚剧,服药数剂,病未轻减
    推理
        聘卿见三期一卷“既济汤”后,载有张寿田所治心疼医案,心有所悟
    治
        遂用“既济汤”,加没药,五灵脂各数钱,
        连服数剂痊愈,至此二年,未尝反复
    按
    [popexizhianalysis]
由是观之,
    茱萸肉诚得木气最厚,故味虽酸敛,而性仍条畅
    凡肝气因虚,不能条畅而作疼者,服之,皆可奏效也。
    按
        山茱萸酸敛之性,以之止汗固脱,犹在人意中
        以之治心腹身体疼痛,诚出人意外
        然山茱萸主寒湿痹,《本经》原有明文,“凡心腹肢体有所疼痛,皆其气血之痹而不行也。”
        遵《本经》之旨以制方,而果能投之即效,
        读本草者,皆弗注意于《本经》哉!

2019年11月10日星期日

中药亲试记_山茱萸_治肝气因虚不能条畅而作疼者I

治肝气因虚不能条畅而作疼者
    案例七
        病
            妊妇得霍乱症,吐泄约一昼夜,病稍退,胎忽滑下。
            觉神气顿散,心摇摇似不能支持,迎愚诊视。
            及至
                病逝大革,,殓服在身,将抬诸床, 病家竟不诊视
                愚曰: "一息犹存,即可挽回"
                    诊之脉若有若无
                    气息奄奄,呼之不应,取药无及
        推理
        治
            方一
                山茱萸肉六钱
                煎汤灌下,气息稍大,呼之能应
            方二
                净茱萸肉二两
                生山药二两
                煎汤一大碗,徐徐饮下,精神顿复
        按
        [popexizhianalysis]
            净茱萸+生山药是泄方 吧?泄?或者看成补肺+怕补过泄其子?
 但这两个好像都不是很合适病情所诉?
    案例八
        症
            周某,年三十许,当大怒之后渐觉腰疼
            日甚一日,两月之后,卧床不能转倒。
            医者皆因其得之恼怒之余,皆用疏肝理气之药,病转加剧
            愚诊之
                诊其脉左部微弱异常,
                自言凡疼甚之处皆热
        推理
            恍悟‘内经’谓过怒伤肝,所谓伤肝者,乃伤肝经之气血,
 非必郁肝经之气血也。
 气血伤则虚弱随之,故其脉象如是也。
            其所以腿疼且觉热者,因肝主疏泄,中藏相火,
 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及不能逍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
 与气血凝结而做热做疼,所以热剧之处疼亦剧也。
        治
            投以
                净萸肉一两
                知母六钱
                当归三钱
                丹参三钱
                乳香三钱
                没药三钱
            连服十剂,热消疼止,步履如常
        按
            曲直汤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31-8.html
                治肝虚腿疼,左部脉微弱者
                方
                    茱萸肉一两
                        补肝
                    知母六钱
                        泄热
                    生明乳香三钱
                        流通气血之药佐之
                    生明没药三钱
                        流通气血之药佐之
                    当归三钱
                    丹参三钱
                    +/-
                        服药后左脉仍不起者
                            生黄芪八钱
                                佐茱萸肉以壮肝气
                            断续三钱
                                佐茱萸肉以壮肝气
                            以助气分亦可
                            赤芍药三钱
                                佐当归,丹参诸药以流通经络
                        觉凉者
                            可减知母
                [popexizhianalysis]
                    分析一下
 这个应是合方
  1)泄肝汤
 君臣:山茱萸
 佐:当归
 2 )泄其子—泄肝之子
 知母/没药/乳香(用其苦)/丹参(用其苦)
 从这里分析是曲直汤是大泄肝汤?!

 -问题:
 左为阳,肝心之处,微弱是虚证,但这里用泄法治疗虚证???是要泄中所寄生的多余的相火吗?
 寿甫给的例子中是生大气之后肝虚而引起的左部微弱,是诊断为肝虚,但方子还是给的泄,不是补,这个是可以推理此病还是此气郁的引起的实证,过大引起虚脉,但是根本还是要泄吗?
        [popexizhianalysis]
    案例九
        症
            邑友丁翊仙令堂,年近七旬,陡然腿疼,不能行动,夜间疼不能寐
            翊仙驱车迎愚,且谓脉象有力,当是火郁作痛
            及诊其脉,大而且弦,问其心中,亦无热意。
        推理
            愚曰
                此脉非有火之象,
                其大也,乃脾胃过虚,真气外泄也。
                其弦也,肝胆失和,木胜侮土也
        治
            为疏方
                净茱萸肉六钱
                白术六钱
                人参三钱
                白芍三钱
                当归两钱
                陈皮两钱
                厚朴钱半
                乳香钱半
                没药钱半
            煎服数剂痊愈
        按
        [popexizhi]
            从寿甫说的症状上应该要泄肝胆补土吧?!
 方-: 小泄肝
 君: 净茱萸肉
 臣:白芍,陈皮
 佐: 当归
 方二: 实则泄其子,肝胆实泄心用苦
 泄其子: 白术(用其苦),乳香(用其苦),没药
 方三: 补土
 人参,白术(用其甘),这里佐药有方二的内容所以没有列出

 这样看是三个合方,也可以说2.5个,因为2,3可以做一个看,三是二的佐药

2019年10月23日星期三

中药亲试记-山茱萸-治肝胆虚证II


治肝胆虚证
    案例二
        病
            一人年四十余,外感痰喘
            愚为治愈,但脉浮力微,按之及无
            愚曰: 脉象无根,当服俊补之药,以防意外之变
                病家谓,
                    病人从来不受补药
                    服之则发狂疾,俊补之药实不敢服
                愚曰:
                    既畏补药如是,备用亦可。
                    病家依愚言。
            迟半日忽发喘逆,又似无气以息,汗出遍体,
 四肢逆冷,身躯后挺,危在顷刻。
        推理
        治
            方一
                急用
                    净萸肉四两
                    爆火煎一沸则引下
                    汗与喘皆微止
                又
                    添水再煎数沸饮下
                    病又见愈
                复
                    添水将原渣煎透饮下
                    遂汗止喘定
                    四肢之厥逆亦回
        [popexizhianalysis]
    案例三
        病
            邻村李子勋,年五旬,偶相值,求为诊脉
            言
                前月有病,服药已愈。
                近觉身体清爽,未知脉象何如。
            诊之
                其脉尺部无根,寸部摇摇有将脱之势。
            因其自谓病愈,若遽悚以危语,彼必不信,姑以脉象平和答之,
 遂秘谓其侄曰:"
 令叔之脉甚危险,当服补敛之药,以防元气暴脱。
 "
 其侄向彼述之,果不相信。
            后两日
                忽遂人迎愚,
                言其骤然眩昏不起,求为之诊治。
                即见,
                    见其周身颤动
                    头上出汗
                    言语错乱
                    自言心怔忡不能支持
                    其脉上盛下虚之象较前益甚。
        推理
        治
            方一
                急投以
                    生萸肉 半两
                    生龙骨 五钱
                    生牡蛎 五钱
                    野台参五钱
                    生赭石五钱
                一剂即愈
            方二
                生萸肉改一两
                加
                    生山药八钱
                连服数剂,脉亦复常
                按
                    此方赭石之分量,宜稍重于台参
                    o
        [popexizhi analysis]
            此方和来复汤只少生杭芍,是泄肝用?
 从配伍的占位倒是像补土

 [?]这个是案例中说的是元气暴脱,好吧存疑,再想
    案例四
        症
            邻村李,年二十余,素伤烟色,偶感风寒,医者用散表药治愈
            间日
                忽遍身冷汗
                心中怔忡异常
                自言气息将断
            急求为诊治,诊其脉浮弱无根,左右皆然
        治
            愚曰:“此症虽危易治,得萸肉数两,可保无虞”
            方一
                萸肉二两煎服沸
                急服之,心定汗止,气亦接续
            方二
                人参五钱切作小块,用所余山茱萸肉浓汤送服
                病亦失
        推理
        [popexizhianalysis]
    案例五
        症
            赵叟,年六十三,于仲冬得伤寒症
            痰喘甚剧
            其脉浮而弱,不任循按
            问其平素,言有劳病,冬日恒发喘嗽
        治
            再三筹思,强治以小青龙汤
                去麻黄
                加
                    杏仁
                    生石膏
            为其脉弱,俾购补药数种备用
            服药后,喘稍愈,再诊其脉微弱亦甚
                遂急用
                    净茱萸肉一两
                    生龙骨六钱
                    生牡蛎六钱
                    野台参四钱
                    生杭州芍三钱
                煎汤甫成,
                    此时
                        病人呼吸俱微
                        自觉气息不续
                    急将药饮下,气息遂能接续
        推理
            [analysispopexizhi]
                小青龙汤用杏仁+生石膏代替麻黄的方向变动
 小青龙汤原方,
 麻黄 三两 
 桂枝 三两
 芍药 三两
 五味子 半升
 干姜 三两
 甘草 三两
 细辛 三两
 半夏 半升
 寿甫评是治太阳病的方向,看性味君臣辛,佐酸(芍药,五味子)使(甘草),小补肝汤,
 这里改麻黄为 杏仁(苦,甘)+生石膏(辛,微凉)是加泄子和使臣,这是怕补肝太过伤脾土吗?!
                后急用的方子比来复汤只少了炙甘草
 来复汤的方向是小泄肝汤,这里没有炙甘草是只泄肝一下,不用再补土刚刚的小青龙汤中已经用过了,补后马上泄怕余力伤土太过?!
    案例六
        病
            族弟,年四十八
            大汗淋漓,数日不止,衾衣皆湿
            势近垂危,询方于愚
            方一
                净山茱萸肉二两
                煎汤饮之,其汗遂止。
            方一后
                翌晨迎愚沴视
                其脉沉迟细弱,而右部之沉细尤甚
                虽无大汗,遍体犹湿
        推理
            疑其胸中大气下陷,询之果觉胸中气不上升,有类巨石相压
            仍恍悟前次之大汗淋漓,
                实系大气陷后,卫气无所统摄而外泄也。
        治
            方二
                生黄芪一两
                山茱萸肉三钱
                知母三钱
            一剂胸中豁然,汗亦尽止
            又服数剂,以善其后
        按
            此症若非胸中大气虚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出汗者,
   -   投以生黄芪一两,其汗出必愈甚
   -   即重用炙黄芪汗出亦必愈甚也

 然此中理蕴甚深,三期四卷升陷汤后,发明大气之作用,
 大气下陷之病症,及黄芪所以能止汗之理,约数千言,
 兹不胜录也。
        [popxizhianalysis]
            方二
 从配伍上看是大补肺金,
 补母 生黄芪+知母(补母的使,怕伤子)
 君补是山茱萸肉

 不过大气下陷用黄芪止汗不通其理,乍听很荒诞,但是确实理甚精妙,这个结构原型的发现赞之。

2019年9月23日星期一

中药亲试记-山萸肉-来复汤

山萸肉
    味酸性温
        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
        固涩滑脱
    性/治
        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达之性
            故又通利九窍
            流通血脉
        治肝虚自汗
            肝虚胁痛腰疼
            肝虚内风萌动
        且敛正气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本经》谓其逐寒湿痹也。
        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时务须将核去净,
            近阅医报有言核味涩,性亦主收敛,服之恒使小便不利
            捶破尝之,果有涩味者,其说或可信
    治肝胆虚证
        案例一
            病
                友人毛仙阁之哲嗣印堂,年二十余,于孟冬得伤寒症,
 调治十余日,表里皆解。
                忽遍身发热,顿饭顷,汗出淋漓,热顿解,
     - 须臾又热又汗,若是两昼夜,势近垂危。
                仓促迎愚诊治,及至,
                    见汗出,浑身如洗,
                    目上窜不露黑睛,
                    左脉微弱模糊
                    按之即无
            推理
                此肝胆虚极,而元气欲脱也。
                盖肝胆虚者,其病相为寒热往来,
                    此症之忽热忽汗,亦即寒热往来之意。
            治
                方一
                    急用净萸肉二两煎服,热与汗均愈其半
                方二
                    遂为疏方
                        净萸肉二两
                            酸,温
                        生龙骨一两
                            干涩,平
                        生牡蛎一两
                            咸,微寒
                        生杭芍六钱
                            酸
                        野台参四钱
                            甘
                        炙甘草二钱
                            甘,平
                    此方名 来复汤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4-10.html
                    连服两剂,病若失
            [popexizhianalysis]
                此方pope分析是泄肝汤
 君:净萸肉
 臣:  生杭芍,生龙骨(用其涩)
 佐: 生牡蛎

 [?]但是,野台参,和炙甘草 是什么?肝太强伤土太过兼补土吗?
 - 这样是不是也可以算是合方?!
 从症上看是急症,肝应该是有实症了,寒热往来不止。
                    o

2019年9月17日星期二

中医亲试记-黄芪解-滋膵饮


滋膵饮
  •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23-2.html
    • 生箭 五钱
    • 大生地 一两
    • 生怀山药 一两
    • 净萸肉 五钱
    • 生猪胰子 三钱,切碎
  • 方后注
    • 上五味,将前四味煎汤,送服猪胰子一半,
    • 至煎渣时,再送服余一半
    • 若遇中,上二焦积有实热,脉象洪实者,
      • 可先服用白虎加人参汤数剂,将实热消去强半
      • 再服此汤,亦能奏效。
    • 消渴一症,古有上中下之分
      • 谓其症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
        究之无论上消,中消,下消,约皆渴而多饮多尿,其尿有甜味。
                  是以《圣济总录》论消渴谓:“渴而饮水多, 小便中有脂,似麸而甘。”
                
        至谓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
                 因中焦病,而累及于脾也。
                 盖脾之副脏,在中医书中,名为散膏,
                         -- 即扁鹊《难经》 所谓脾有散膏半斤也(尾衔接于脾门,其全体之动脉又自脾脉分支而来,故与脾有密切之关系)。
                         -- 有时脏发酵,多酿甜味,由水道下陷,其人小便遂含有糖质。迨至病累及脾,致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内经》谓脾气散精上达于肺) 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内经》谓通调水道下归膀胱)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
        • [next]
        尝阅报,有患消渴,延中医治疗,服药竟愈者。
                   - 所用方中,以黄为主药, 为其能助脾气上升,还其散精达肺之旧也。
        尝阅报,有患消渴,延中医治疗,服药竟愈者。《金匮》有肾气丸,善治消渴,
                  - 其方中以干地黄(即生地黄)为主,取其能助肾中之真阴,上潮以润肺;
                                                                                    又能协同山茱萸以封固肾关也。
        又向因治消渴,曾拟玉液汤,方中以怀山药为主,屡试有效。近阅医报且有单服山药以治消渴而愈者。
                  - 以其能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
                  - 而所含之蛋白质,又能滋补脏,使其散膏充足,
                  - 且其色白入肺,能润肺生水,即以止渴也。
        又俗传治消渴方,单服生猪胰子可愈。
                  - 盖猪胰子即猪之,是人之病,而可补以物之也。
                 - 此亦犹鸡内金,诸家本草皆谓其能治消渴之理也。鸡内金与猪胰子,同为化食之物也。
        愚因集诸药,合为一方,以治消渴,屡次见效。
  • [popexizhi analysis]

2019年9月5日星期四

中药亲试记-黄芪解-玉液汤



玉液汤
    [next]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23-1.html
    方下注释:
        治消渴. 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忌食甜食。
    方
        生山药 一两
        生黄芪 五钱
        知母 六钱
        生鸡内金 二钱,捣细
        葛根 钱半
        五味子 三钱
        天花粉 三钱
    [popexizhi analysis] 小补土汤,但是五味子是做什么?

 是不是应该再看看“脏腑用药法药”?每次都有分析不出去处的药,

 而寿甫给的解释又不是从性味上走的?!

 考虑分析一下。
    按
        消渴之症,多由于元气不升,此方乃升元气以止渴者也。
        方按
            方中以黄为主,得葛根能升元气。
            而又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滋真阴;使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
            用鸡内金者,因此症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
            用五味者,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
        方书消症
            分上消,中消,下消。
            谓上消口干舌燥,饮水不能解渴。
                系心移热于肺,或肺金本体自热不能生水
                当用人参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乃《伤寒论》治外感之热,传入阳明胃腹,以致作渴之方
                    方书谓上消者宜用之,此借用也。
                    愚曾试验多次,然必胃腑兼有实热者,用之方的。
            中消多食犹饥,系脾胃蕴有实热,当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中消用调胃承气汤,此须细为斟酌,
                    若其右部之脉滑而且实,用之犹可,
                    若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

         - 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下陷,

                宜用升补气分之药,

                 而佐以收敛之品与健补脾胃之品。
                        拙拟升陷汤后有治验之案可参观。
                        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
            下消谓饮一斗溲亦一斗,系相火虚衰,肾关不固,宜用八味肾气丸。
                PS:相火是

 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至下消用八味肾气丸,其方《金匮》治男子消渴, 饮一斗溲亦一斗。
                愚尝试验其方,不惟治男子甚效,即治女子亦甚效。
                    曾治一室女得此症,用八味丸变作汤剂,

          -  按后世法,地黄用熟地,桂用肉桂,丸中用几两改成几钱,惟茯苓,泽泻各用一钱,两剂而愈。
                    后又治一少妇得此症,投以原方不效,

          - 改遵古法,地黄用干地黄(即今生地),桂用桂枝,分量一如前方,四剂而愈。
                    此中有宜古宜今之不同者,因其症之凉热,与其资禀之虚实不同耳。
            按
                消渴证
                    若其肺体有热,当治以清热润肺之品。
                    若因心火热而铄肺者,更当用清心之药。
                    若肺体非热,因腹中气化不升,轻气即不能上达于肺,与吸进之养气相合而生水者,当用升补之药,补其气化,而导之上升
                        此拙拟玉液汤之义也。
                    然消渴之证,恒有因脾胃湿寒,真火衰弱者,

                  此肾气丸所以用桂,附。

                  而后世治消渴,亦用干姜,白术者。
                        尝治一少年,咽喉常常发干,饮水连连,不能解渴。

 诊其脉微弱迟濡, 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尖,一剂而渴止亦。
                        又有湿热郁于中焦作渴者,苍柏二妙散,丹溪越鞠丸,皆可酌用。
    病案
        邑人某,年二十余,贸易津门,得消渴证。求津门医者,调治三阅月,更医十余人不效,归家就医于愚。

 诊其脉甚微细,旋饮水旋即小便,须臾数次。投以玉液汤,加野台参四钱,数剂渴见止,而小便仍数,又加萸肉五钱,连服十剂而愈。

 [popexizhi analysis]

 按症状分析这里是下焦的消渴症(旋饮水旋即小便)吧?!

 “其脉甚微细,旋饮水旋即小便”,但这里写的是用 玉液汤,哦,不对,应该先看脉,这个是“脉甚微弱”,大气下陷,中气也下陷的。???

 “”

 [next] 再详细想想

2019年8月21日星期三

中药亲试记-黄芪解-黄芪治消渴之方


黄芪治消渴之方
    黄芪异事 :)
        胡适之病例
            <绍兴学医报> 载有胡适之者,

 以勤力用功过度,得消渴症,

 就治于京都协和医院,西医云是糖尿病,不可为矣。

 胡君归,殊焦灼。盖因西医某素有名,信其言之必确也。



 其友谓可请中医一治,胡谓中医无科学统系,殊难信用。

 友曰: 此症西医已束手,与其坐以待毙,竭必不屑一试也。

 胡勉从之。



 中医至,诊毕曰,此易事也,可服黄芪汤,若不愈唯我是问。

 胡服后,病竟豁然愈。后西医闻之,托人向中医取所用黄芪化验,

 此时正在化验中也。
        按
            炉心有氢气,人腹中亦有氢气,

 黄芪

       - 能引氢气上达于肺,与吸入之氧气相合而化水,

       - 又能鼓胃中津液上行,

       - 又能统摄下焦气化,不使小便频数,

 故能治消渴症。
            [popexizhi analysis]

 按这里分析,如果单独是糖尿病应该可以用黄芪水;

 但老年人的糖尿病+高血压 就不能用黄芪水了吧?!

 这里倒是可以参考寿甫的另外两个方子,想想这里的原理
        三期二卷有
            玉液汤
                [next]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23-1.html
                方下注释:
                    治消渴. 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忌食甜食。
                方
                    生山药 一两
                    生黄芪 五钱
                    知母 六钱
                    生鸡内金 二钱,捣细
                    葛根 钱半
                    五味子 三钱
                    天花粉 三钱
                [next] analysis
            滋膵饮
            皆治消渴之方,皆重用黄芪

中药亲试记-黄芪解-黄芪升补之力,尤善治流产崩带


黄芪升补之力,尤善治流产崩带
    案例一
        症
            县治西傅家庄王耀南夫人,初次受妊,五月滑下两次;
            受妊至六七月时,觉下坠见血。
            时正为其姑治病,其家人仓促求为治疗。
        推理
        治
            急投以
                生黄芪 二两
                    甘,温
                生地黄二两
                    甘,苦,寒
                白术一两
                    苦,甘,温
                净萸肉一两
                    酸,温
                煅龙骨一两
                    甘,涩,平
                煅牡蛎一两
                    咸,微寒
            煎汤一大碗顿服之,胎气遂安
            又将药减半,再服一剂以善其后
            至期举一男,强壮无恙
        [popexizhi analysis]

 如果这样分析:

 君臣: 生地黄,白术 (苦,甘)

 佐: 生黄芪(甘)+ 煅龙骨(涩,甘-用其甘)

 使: 煅牡蛎 (咸)

 -担心补过了肾,泄其子: 净萸肉(酸),煅龙骨(涩,甘-用其涩)



 这样就是小补肾汤,但是担心补水过了,就又泄一下子【这里是因为酸涩本是补母泄子,但是没有补子,所以目的是泄不是补】

 mark一下,之后看寿甫的分析
    案例二
        症
            沈阳县朱公之哲际生,愚之门生也。黎明时来院抠门,言其夫人因行经下血不止,
                精神昏愤
                气息若无
            急往诊视
                六脉不全
                仿佛微动
        推理
        治
            急用
                生黄芪一两
                野台参一两
                净萸肉一两
                煅龙骨八钱
                煅牡蛎八钱
            煎汤灌下,血止强半,精神见复
            过数点钟将药剂减半,又加
                生怀山药一两
                煎服痊愈
        [popexizhianalysis]

 两个方分析看来都是补土,大补脾胃汤

 君臣: 生黄芪,野台参

 佐:无

 使:无

 虚补母:煅牡蛎(防止补过+补子:煅龙骨,净萸肉)

 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用佐使?是太虚了不用了吗?
    病例三
        症
            同庄刘氏妇,四十许,骤然下血甚剧,
            半日之间气息奄奄不省人事。
            求为诊治,时愚他出,小儿荫潮往视之
                其左脉三部皆不见
                右寸微见,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数。
                观其形状,呼吸不能外出,知其胸中大气下陷也。
        治
            急用
                生黄芪一两
                大火煎数沸灌之
                迟须臾再诊其脉六部皆出,微细异常,血仍未止。
            投以固冲汤原方
                将方中黄芪改用一两,一剂痊愈
            Ps:
                固冲汤
                    白术 一两炒
                    生黄芪 六钱
                        改一两
                    龙骨 八钱,捣细
                    牡蛎 八钱,捣细
                    净萸肉, 八钱,去净核
                    生杭芍, 四钱
                    海螵蛸, 四钱,捣细
                        乌贼骨
                    棕边炭, 二钱
                    五倍子, 五分,轧细药汁送服
                补
                    脉象热者加大生地一两
                    凉者加乌附子二钱
                    大怒之后,因肝气冲激血崩者,加柴胡二钱
                    若服两剂不愈,去棕边炭,加真阿胶五钱,另炖同服
                    服药觉热者宜酌加生地
        推理
            从前之方,龙骨,牡蛎皆生用,其理已详于理冲丸下。

 此方独用者, 因之,则收涩之力较大,欲借之以收一时之功也。
        [popexizhianalysis]

 此方分析还是大补脾胃汤

 君臣:生黄芪,白术(用其甘)

 佐: 无

 使: 白术(用其苦)

 虚补母:

 牡蛎(防止补过+补子: 龙骨,净萸肉,生杭芍)

 海螵蛸【咸,涩】

 寿甫这里只给了牡蛎和龙骨不生用的原因是,此用收涩之力较大。此方后注解中特殊说明了治疗血崩,收涩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吧?!
    病例四
        症
            邑北境大仁村刘氏妇,年二十余,身体赢弱,
            心中常觉寒凉
            下白带甚剧
            屡治不效,脉甚细弱,左部尤甚。
        治
            投以
                生黄芪八钱
                生牡蛎八钱
                干姜四钱
                白术四钱
                当归四钱
                甘草二钱
            数剂痊愈
        推理
            盖此症
                因肝气太虚,肝中所寄之相火亦虚
                    [popexizhi analysis]

 这里的相火应该说的是足少阳胆吧?

 少阳相火,而寿甫有辨 ‘内经’ 中不提手足的 六经 即是足,

 所以推断 这里的少阳不是手少阳三焦,而是足少阳胆
                因而气化下陷
                湿寒下注而为白带
            故
                重用黄芪以补肝
                干姜以助相火
                白术扶土以胜湿
                牡蛎收敛以固下
                更加已当归之温情,与黄芪并用,则气血双补,其不至有收涩太过之弊(在下者引而竭之)
                    [popexizhi analysis]

 当归为 甘 ,辛 ,温

 说的与黄芪 气血双补,可做使药;

 而不至收涩太过,应该说的是牡蛎?但是牡蛎是咸,这个辛,甘对咸 是虚补母的方向,为什么会是防止“收敛太过”呢?

 这个不应该说酸的吗?
                甘草之甘缓,与干姜并用,则热力绵长,又不至有过热僭上之患
                    [popexizhi analysis] 

 甘草,干姜 这是 甘+辛 并用,小泄土。

 ”热力绵长,不至有过僭上之患“
                所以服之有捷效也。

2019年7月17日星期三

中药亲试记-黄芪解-黄芪之性热,有时转能去热




黄芪之性热,有时转能去热
    • 奉天安东刘仲友,年五十许
    • 其左臂常觉发热,且有酸软之意
      • 医者屡次投以凉剂,发热如故,转觉脾胃消化力减,
    • 其右脉如常,左脉微弱,较差于右脉一倍
    • 询其心中不觉凉热
  • 推理
    • 知其肝木之气虚弱,不能条畅敷荣,
    • 其中所寄之相火郁于左臂之经络而作热也。
      • 生黄芪8钱
      • 净萸肉8钱
      • 知母5钱
      • 当归3钱
      • 丹参3钱
      • 乳香3钱
      • 没药3钱
      • 赤芍3钱
    • 两剂左脉见起,又服十剂痊愈
  • [popexizhi analysis]
    • 这里的方子,不算赤芍 ,和 黄芪善利小便的病例一 是很像的方子,并且两个脉象都是左脉微弱,肝气虚弱。


2019年7月7日星期日

中药亲试记-黄芪解-黄芪不但能补气,用之得当,也能滋阴



黄芪不但能补气,用之得当,也能滋阴。
    • 本村张 年近五旬,身热劳嗽,脉数至八至
    • 先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煎汤服无效
    • 继用左归饮加减亦不效
    • 踌躇再四,忽有所悟,改用
      • 生黄芪六钱
      • 知母八钱
      • 煎汤数剂服用,见轻;
      • 又加
        • 丹参三钱
        • 当归三钱
        • 连服十剂痊愈
  • 推理
    • 盖人禀天地气化以生,人身之气化即天地之气化
      • 天地将雨之时,必阳气温暖上升,而后阴云四合,大雨随之。
      • 黄芪温升补气,乃降雨之时上升之阳气也
      • 知母寒润滋阴,乃将雨时四合之阴云也
      • 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膏泽优渥 ,烦热自退,此不治之治也。
        •  
    • 况虚劳者多损肾
      • 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
      • 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于偏胜,而生水之功益普也。
    • 至数剂后,又加丹参,当归者,因血痹虚劳《金匮》合为一门, 治虚劳者当防其血有痹而不行之处,故加丹参,当归以流行之也。
  • [popexizhi analysis]
    • 这里使用六味地黄加减汤,左归饮无效的原因在 寿甫的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之十全育真汤后的注释中有详细说明,并且这个病例的分析那里也全引用了

2019年7月1日星期一

中药亲试记-黄芪之性,善开寒饮


黄芪之性,善开寒饮
    症
        台湾医士严坤荣来函
            其友闭乱山中,五日未得饮食,甫归,恣饮新汲凉水,遂成寒饮结胸
            咳嗽甚剧
            医治二十余年,吐之,下之,温之,皆分毫无效
            乞为疏方,并问<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有服生硫磺法,不知东硫磺亦可服否
    推理
        方中之义
            用黄芪以补胸中大气,大气壮旺自能运化水饮,仲景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
            而黄芪生用,同干姜,桂枝又能补助心肺之阳
                心肺阳足,如日丽中天,阴霾自开也。
            更用白术,茯苓以理脾之温
            厚朴,陈皮以通胃之气,
                气顺湿消,痰饮自除
            用炙甘草者,取其至甘之味,能调干姜之辣,而干姜得甘草且能逗留其势力,使之绵长,并能和缓其热力使不猛烈也。
    治
        因作书以答之曰
            详观来案,知此症乃寒饮结胸之甚者
            理饮汤(载三期三卷),原为治此症的方,特药味与分量当稍变更
            今拟
                生黄芪 一两
                干姜八钱
                于术 四钱
                桂枝尖 三钱
                茯苓片 三钱
                炙甘草 三钱
                川朴 二钱
                陈皮二钱
            煎汤服之
            至东硫磺,
                择其纯黄无杂质者,亦可生服
                特其热力甚微,必一次服至钱许方可有效,若于服汤药之外,兼用以接下焦之阳,奏效更便捷也
        此信去后,两阅月又接其函,言尊方有药,十余剂病即脱然痊愈
    [popxizhi analysis]
        理饮汤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8-1.html
            因心肺阳虚,
                致脾湿不升,
                胃郁不降,
                饮食不能运化精微
                变为饮邪
            症
                o
                    停于胃口为满闷
                    溢于膈上为气短
                    滋满肺窍为喘促
                    滞腻咽喉为咳吐粘涎
                    甚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
                    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
                    迫阳气上浮为耳聋
                然必诊其脉,确乎弦迟细弱者,方能投以此汤
            方
                于术-4钱
                干姜 5 钱
                桂枝尖 2钱
                炙甘草 2钱
                茯苓片 2 钱
                生杭芍 2 钱
                橘红 钱半
                川浓朴 钱半
                服书剂后,饮虽开通,而气分若不足者,酌加生黄 数钱
            分析
                方中用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
                白术,茯苓,甘草,以理脾胃之湿,而淡渗之(茯苓,甘草同用最泄湿满)
                    [popexizhi: 这里很奇怪,按寿甫的说法

 茯苓+甘草 可泻湿满 --  这是说湿气是为土不足的补,性味上茯苓,甘草都是补土的;

 而之前看性味中说苦为利湿,应该是湿为土实是燥之以苦,而按这个茯苓和甘草明显是有问题,

 但白术是可以的,苦甘,除湿的 。 ???? mark一下,寿甫一定是没有看过上面的,但他说的一定是用临床统计意义的,mark一下看看寿甫其他的说明。

 ]
                用浓朴者,叶天士谓:"

 浓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

 欲借温通之性,使胃中阳通气降,运水谷速于下行也。
                用橘红者,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饮也。
                至白芍,

 - 若取其苦平之性,可防热药之上僭(平者主降),

 - 若取其酸敛之性,可制虚火之浮游



 (<神农本草经> 谓芍药苦平, 后世谓芍药酸敛,其味实苦而微酸)。

 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胆,

 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胆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也。



 况其利小便,小便利而痰饮自减乎。
            案例
                一
                    症
                        一妇人,年四十许。胸中常觉满闷发热,或旬日,或浃辰之间,必大喘一两日。
                        医者用清火理气之药,初服稍效,久服转增剧
                    分析
                        后愚诊视,脉沉细几不可见。
                        病家问∶系何病因?

 愚曰∶此乃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以致多生痰饮也。[next]

             人之脾胃属土,若地舆然。

                   心肺居临其上正当太阳部位(膈上属太阳,观《伤寒论》太阳篇自知),

                     - 其阳气宣通,若日丽中天暖光下照。

                        而胃中所纳水谷,实借其阳气宣通之力,以运化精微而生气血,传送渣滓而为二便。清升浊降,痰饮何由而生?

                     - 惟心肺阳虚,不能如离照当空,

                         脾胃即不能借其宣通之力,以运化传送,于是饮食停滞胃口,

                         若大雨之后,阴雾连旬,遍地污淖,不能干渗,则痰饮生矣。

                                                痰饮既生,日积月累,

                                                                   郁满上焦则作闷,

                                                                   渍满肺窍则作喘,

                          阻遏心肺阳气,不能四布则作热。



             医者不识病源,犹用凉药清之,勿怪其久而增剧也。
                    方
                        遂为制此汤,服之一剂,心中热去,数剂后转觉凉甚。



 - 遂去白芍,连服二十余剂,胸次豁然,喘不再发 【popexizhi: 这里是担心白芍太寒吗?应该是,多服用,对心阳不利,还泄了肺所以去掉吧】
                二
                    症
                        一妇人,年三十许。身形素丰。

 胸中痰涎郁结,若碍饮食,上焦时觉烦热。

        - 偶服礞石滚痰丸有效,遂日日服之。

                      初则饮食加多,继则饮食渐减,

                      后则一日不服,即不能进饮食。



             又久服之竟分毫无效,日仅一餐,进食少许,犹不能消化。且时觉热气上腾,耳鸣欲聋,始疑药不对证。



 [next]礞石滚痰丸
                            [go]
                    分析
                        求愚延医,其脉象浮大,按之甚软。
                        愚曰∶此证心肺阳虚,脾胃气弱,

               - 为服苦寒攻泻之药太过,故病证脉象如斯也。



     拟治以理饮汤。

  病家谓,从前医者,少用桂附,即不能容受,恐难再用热药。

  愚曰∶桂附原非正治心肺脾胃之药,况又些些用之,病重药轻,宜其不受。

              若拙拟理饮汤,与此证针芥相投,服之必无他变。

              若畏此药,不敢轻服,单用干姜五钱,试服亦可。
                    方

2019年6月3日星期一

中药亲试记_黄芪解_善利小便

黄芪之性,又善利小便
    案例一
        症
            奉天王云锦,年四十余
            溺道艰涩,沥不能溜。每小便一次,必须多半点钟
            自两胁下连腿作痛,剧时有如锥刺
            其脉右部如常,左部甚微弱
        推理
            知其肝气虚弱,不能条达,故作疼痛,且不能疏泄(《内经》肝主疏泄),故小便难
        治
            疏方
                生黄芪八钱
                净萸肉六钱
                    萸肉酸敛之性,或有疑其用于此方不宜者,观后《山萸肉解》自明矣
                知母六钱
                当归三钱
                丹参三钱
                乳香三钱
                没药三钱
                续断三钱
            煎服一剂,便难与腿邪疼皆见愈
            方二
                加
                    柴胡钱半
                连服二十剂痊愈
        [popexizhi analysis]
    案例二
        症
            邻村李晶波夫人,产后小便不利
            倩人询方,俾用生化汤+白芍治之不效。
                [popexizhi: 寿甫可敬之处]
                [next] 生化汤
            复来询方,言时或恶心呕吐,小便可通少许
        推理
            悟此必因产时努力太过,或拥挤太甚,以致胞系了戾,

 是以小便不通,恶心呕吐,则气机上逆,

 胞系有提转之势,故小便可以稍通也。
        治
            拟方
                生黄芪五钱
                    甘,微温
                当归四钱
                    甘,辛,温
                升麻二钱
                    甘,辛,微苦,凉
                柴胡二钱
                    苦
            煎汤服一剂而愈
            因
                黄芪协同升,柴,大能升举气化,胞系之了戾者,可因气化升举而转正也
        [popexizhi analysis]
            补
                生化汤
                    https://zhongyibaike.com/wiki/%E7%94%9F%E5%8C%96%E6%B1%A4
                    <傅青主>傅青主女科·产后偏上卷
                    方
                        全当归24g
                            味甘;辛;苦;性温
                        川芎9g
                            味辛;性温
                        桃仁(去皮尖,研)6g
                            苦甘,平
                        干姜(炮黑)2g
                            辛,温
                        甘草(炙)2g
                            甘,温
                    [popexizhi analysis] 君臣 当归,甘草;佐川芎,干姜;使 桃仁

 这是小补脾汤
            生化汤是小补脾汤,后寿甫开的方也是小补脾汤,这里换生黄芪为君,当归做臣了;佐使都换了,看来同是小补脾汤差异也是很多了。

2019年5月9日星期四

黄芪解-主败疮,亦有奇效

《本经》谓黄芪主败疮,亦有奇效
    病例一
        症
            奉天高等师范书记张纪三,年三十余
                o
            因受时气之毒,医者不善为之清解,转引毒下行
                自脐下皆肿,继又溃烂,睾丸露出,

 少腹出孔五处,小便时五孔皆出尿。
            中西医皆认为不可治,遂舁之院中求为治疗,惴惴惟恐不愈
        推理
            愚晓之曰
                此症尚可为,非多服汤药,俾其内自长肉以排脓外出不可。
        治
            疏方
                生黄芪 一两
                    甘,微温
                    入脾肺
                        甘为土入脾ok,肺是补其母吗?
                花粉 一两
                    甘,微苦,寒
                    入肺,胃
                        甘为土入胃,这里的脾胃区别和温寒有关吗?,入肺也和上面一样是补其母吗?
                        这里有微苦没有写肾,奇怪一下
                乳香 三钱
                    辛,苦,温
                    入心肝脾
                        苦入心,泄心,这里没有写肾,苦为水补肾啊?同花粉怪之
                        辛入肝为补,入脾为泄
                没药 三钱
                    辛,苦,平
                    入心肝脾
                        同乳香的分析,这里都是做使用的
                银花 三钱
                    甘,寒
                    入心肝脾
                        甘为土入脾胃,从上面看花粉寒入胃,平温的乳香没药入脾,这里金银花入脾看来不是寒热的问题
                        肺是甘为其母,虚补母,心为甘之母,这是泄心,实则泻其子?
                甘草 三钱
                    甘,平
                    入心肺脾胃
                        感觉归经应该和性味是独立的,怎么分析都感觉没有直接并且的关系
            煎汤连服二十余剂
                溃烂之处,皆生肌排脓外出,结疤而愈,始终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药
                [popexizhi]

 这里的剂量是少有的大,二十余,这个是等里面慢慢长吗?这前后不知共计多久啊?!
        [popexizhi analysis]
            1.先分析方子的去向,小补脾胃汤,君臣佐使很全,

 这个解释的问题是病是时气之毒,方子中乳香,没药都是生肌散毒,甘草要也有清毒的方向

 但君臣是生黄芪和花粉,黄芪在开始的解释是: 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这个看应是用好肉充填?!

 感觉自己的方向还是有问题,有点儿没头脑的解释感觉。

 因为自己用性味解释每个药,而不用功效解释君臣还行不是一个方向的逻辑啊啊/!

 2. 这里的例子倒是和自己对黄芪的体会不一样之处,是自己感觉从引用黄芪后感觉其冲力是向上向头的方向走的,但这个例子是在下,这个生肌肉生的也是身体的下方,说明黄芪是外越填补,不止是上方吧?!
    病例二
        症
            德州,军官张夫人,患乳痈
            肿痛甚剧,投以消肿,清火,解毒之品,两剂即愈。
            然犹微有疼时,怂恿其再服一两剂以消其芥蒂。以为已愈,不以为意,隔旬日又复肿疼,复求为治疗。
        推理
            ”此次服药,不能尽消,必须出脓少许,因其旧有芥蒂未除,至今已溃脓也。“

 后果服药不甚见效,遂进西人医院中治疗。

 旬日后其疮外破一口,医者用刀阔之,以期便于敷药。

 又旬日溃益甚,满乳又破七八口,医者又欲尽阔使之通,病人惧不敢治,强出院求诊于愚。
            见其各口中皆脓乳并流,外边实不能敷药,

 然内服汤药助其肌肉速生,自能排脓外出,

 许以十日可为治愈。
        治
            方
                生黄芪五钱
                    甘,微温
                    入脾肺
                花粉五钱
                    甘,微苦
                    入肺,胃
                生杭芍三钱
                    苦,酸
                    入肝脾
                乳香二钱
                    辛,苦,微温
                    入心肝脾
                没药二钱
                    苦,平
                    入肝
                丹参二钱
                    苦,寒
                    入心肝
            煎汤服之,每日用药一剂,煎服两次,果十日痊愈。
        [popexizhi analysis]
            还是感觉归经这个不靠谱,如何从性味都推不出来?

 感觉自己现在对药个归经记忆因为上面的原因有抵触,

 感觉之前看到的对归经的介绍都是应为什么方子中用了,而此方子是治疗某个脏腑的所以才说此药的归经在这里,

 感觉是本末倒置,这样我记方子就可以了,干什么要记单个的药的归经呢?

 再说方子应该是对症状的不是单一脏腑的治疗啊,好吧,反正还是感觉不靠谱的归经。

2019年4月23日星期二

中药亲试记-黄芪解-案例



病例三
    • 一妇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
    • 形势危急,气息奄奄
    • 其脉微弱欲无
    • 五六日未大便
    • 问其
      • 短气乎?
      • 心中怔忡且发热乎?
      • 病人不能言而颔之
  • 推理
    • 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
    • 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
    • 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
    • 遂用
      • 生黄芪六钱
      • 玄参一两
      • 净萸肉五钱
      • 生杭芍五钱
      • 桔梗二钱
    • 一剂止汗,三剂病愈,大便通
病例四
    • 王氏女,年二十余
    • 心中寒凉
    • 饮食减少
    • 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赢瘦。
    • 后于诊视
      • 其左脉微弱不起,断为肝虚症
  • 推理
    • 其父知医,疑而问曰
      • 向延医诊治,皆言脾胃虚弱,
        • 相火衰损
        • 故所用之方皆健脾补胃,补助相火
      • 曾未尝有言及肝虚者
        • 先生独言肝虚,但因左脉之微弱乎?
        • 抑别有所见而云然乎?
    • 答曰
      • 肝脏之位置虽居于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
      • 试问病人,其左半身必觉有不及右半身处,是其明征也
    • 询之
      • 果觉左半身下坠,卧时不敢向左侧,
      • 其父方信愚言,求为疏方
    • 方一
      • 黄芪八钱
      • 柴胡一钱
      • 川芎一钱
      • 干姜三钱
      • [popexizhi: 标准的小补脾胃汤, 柴胡是苦,为使药]
    • 煎汤饮,须臾左侧即可安卧, 又服数剂,诸病愈
    • 惟素有带证尚未除
      • [?] 带症是什么?
      • 有余原方中加牡蛎 数钱
        • 服数剂带症亦愈
        • [popexizhi: 这里的带证是什么?没有查到,但是看用药,牡蛎 是咸味 入肝胆肾,是妇科病吗?]
  • 推理II
    • 其父复疑而问
      • 黄芪为补肺脾之药,今先生用以补肝,竟能随手奏效,其义何居?
    • 答曰
      •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子之言也。
      • 肝属木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
        • 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
          愚自临证以来,凡愚肝气虚弱不可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奏效,
                  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之以理气之品,服之覆杯即见效验,
                 彼谓肝虚无法补者,原非见道之言也。

2019年4月7日星期日

中药亲试记-黄芪解-附升陷汤




附-升陷汤
  •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6-1.html

     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
      或寒热往来,
      或咽干作渴,
      或满闷怔忡,
      或神昏健忘,
    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 其剧者,
      • 或六脉不全,
        或参伍不调。
        • [go]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82%E4%BC%8D%E4%B8%8D%E8%B0%83
          中医学术语,表示脉象,指脉搏跳动节律不调,往来艰涩。
          参伍不调即三五不调,或三而止,或五而停,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言节律之凌乱。脉象长短错杂参差不齐,节律凌乱,或大或小或快或慢。与目前28病脉的散、涩脉相同,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合
      [popexizhi: 关前-为右为脾前,左为肝前]

    • 生箭 六钱
      • 甘,辛,温,君/臣
      • [go]黄芪的别名
    • 知母 三钱
      • 苦,寒
        • 使
    • 柴胡 一钱五分
      • 苦,平
    • 桔梗 一钱五分
      • 苦,辛,平
    • 升麻 一钱
      • 辛,甘,寒, 佐
        •  
    • [popexizhi: 从性味上分析,是小补脾胃汤,三个使,六钱生箭 是 君臣全做了,看来药力很猛啊:) ,虎狼款吗?:)]
    变通
    • 气分虚极下陷者,
      酌加人参数钱,
      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
      [popexizhi: 人参甘是补气本,这个是加君臣,
      山萸肉酸是收敛气分,这个是虚补子?但之前多个方子都有这样的,看来还有其他讲法自己没有考虑到]
      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
      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二钱。
      [popexizhi:
      佐药加倍,这个是鼓舞肝气。这里说另一个问题,之前看五行,理解木克土,是木生长耗土,这里的上达就是用木体现的,是转化土,这样理解对下陷的处理就一定要用肝木之行了,就是所说的克土。但每次这样分析,还是潜意识感觉是木克土为木性打败土性,是阻塞不是生发转换:).pope再适应适应。:)
      ]
    药用分析
    • 升陷汤,
      • 以黄 为主者,因黄 既善补气,又善升气。
        • [popexizhi:补气没有感觉,但这个升气]pope感触颇大,前几日以茶饮试药,单服黄芪,感觉脖子后的两边直接有气从下向上冲,有喝酒后的,酒劲上头的感觉:),只两口,就不敢喝了,并且感觉一下有精神头了,本来晚餐后一直没有什么心情看东西的:)]
      • 惟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
        • [popexizhi:
          说说知母吧,本来是配黄芪买的后来担心黄芪水太冲,单独口服过一,两片,没有配别的,吃完后马上就有清涕单个鼻孔:),不知是不是自己心里作用,和人参搭配着喝后自己多年手心没有出汗了,竟然开始出汗了:),这个还不能肯定是不是麦冬的作用还是知母的作用,但是效果确实很让自己惊讶
          ]
           
      • 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
        • [popexizhi: 肝胆之木为左, 足少阳是胆经,这个柴胡是苦,性味上是水,入肾,这个是补母壮子吗?!]
      • ~ 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
        • [popexizhi: 足阳明 胃,性味是辛甘,这个是入土,养木的升麻,那这个右就是脾胃了:)看了一下和关脉是一样的分布]
      • 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
        • [popexizhi: 这个舟楫的比喻让pope想到了荷叶,青盂汤中的荷叶也是这个评论,“秉初阳上升之气,为诸药之舟楫,能载清火解毒之药上至头面”,这里说的是桔梗可达胸中,这个体位比荷叶低一些,
          荷叶,苦平
          桔梗,苦辛
          这个荷叶是入土水的,桔梗是入土木的,ok,这个没法推断谁的位置高:)
          ]
      • 至其气分虚极者,酌加人参,所以培气之本也。
      • 或更加萸肉,所以防气之涣也。
      • 至若少腹下坠或更作疼,其人之大气直陷至九渊,必需升麻之大力者,以升提之,故又加升麻五分或倍作二钱也。
        • [?]这个九渊的位置在哪里?没有go到,mark一下。
    • 方中之用意如此,至随时活泼加减,尤在临证者之善变通耳。
    + - 内气与外气
    • 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也。
      人之一身,自飞门以至魄门,一气主之。
      • [popexizhi:
        飞门 为 唇;魄门为下极
        七冲门: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3%E5%86%B2%E9%97%A8
        七冲门是指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即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
        《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 飞,同扉字,口唇象柴扉一样自由开关,是曰飞门。
        - 户,户限也,食物入口,上下齿为之户限,以便咀嚼,是谓户门。
        - 会厌是气管和食管的相会处,为咽物送入食管必经之地;吸,吸取之义,故称会厌为吸门。
        - 胃上口称贲门,贲,贲也;贲门是不使食物上逆的关口。
        - 太仓即胃,其下口称幽门;幽,深也;谓由此下行愈是深入的意思。
        - 小肠和大肠的交会处称阑门,阑,即遮阑,饮食精微不得自此而去。
        - 下极,即消化道的末端,是糟粕排出的地方,所以称魄门。魄,古与粗通,也称肛门。

        由此可知,“七冲门”的命名是有一定含义的,
        即在现代人们解剖学上,消化道中的某些交接处的名称,亦仍然沿用《难经》中的命名。如贲门、幽门即是。
        ]
      然此气
      • 有发生之处,
        • 天一生水,
          肾脏先成,
               而肾系命门之中(包肾之膜油连于脊椎自下上数七节处)有气息息萌动,此乃干元资始之气,
          《内经》所谓“少火生气”也。此气既由少火发生,以徐徐上达。
          • [go]内经的少火为什么是肾/命门?
            参考: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0%91%E7%81%AB%E7%94%9F%E6%B0%94
            (一)少火的生理功能
            少火”指正常且具有生气之火,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阳气。 阳气过亢便是邪火,即“壮火”, 阳气的根本在肾,即肾阳,亦称命门之火,故“少火”即指命门之火。[popexizhi:寿甫应该用的是这个解释] 朱丹溪《格致余论》说“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张介宾《景岳全书》更具体地阐述道:“命门为亢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认为命门之火是温暖机体,充实腠理肌肤,推动脏腑功能活动,保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故《景岳全书》又说:“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以应物”,“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脾胃之气非火不能生”,“胃得命门而受纳”,“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肾得命门而作强”,“膀胱得命门而收藏”,“三焦得命门而决渎”。 由此可见,“少火生气”表明命门之火对脏腑气化功能起到激发和推动作用
        有培养之处,
        • 培养于后天水谷之气,而磅因礴之势成
        有积贮之处。
        • 绩贮于膺胸空旷之府,而盘据之根固。
        是大气者,
            原以元气为根本,
            以水谷之气为养料,
            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

        夫均是气也,至胸中之气,独名为大气者,
                                                             诚以其能撑持全身,
                                                                    为诸气之纲领,
                                                                    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
                                                        故郑而重之曰大气。
      夫大气者,内气也。
      呼吸之气,外气也。

      人觉有呼吸之外气与内气不相接续者,即大气虚而欲陷,不能紧紧包举肺外也
      • 医者不知病因,犹误认为气郁不舒,而开通之。
                其剧者,呼吸将停,努力始能呼吸,犹误认为气逆作喘,而降下之。则陷者益陷,凶危立见矣。
              
        其时作寒热者,盖胸中大气,即上焦阳气,其下陷之时,非尽下陷也,亦非一陷而不升也。
               当其初陷之时,阳气郁而不畅则作寒,既陷之后,阳气蓄而欲宣则作热。迨阳气蓄极而通,仍复些些上达,则又微汗而热解。

        其咽干者,津液不能随气上潮也。

        其满闷者,因呼吸不利而自觉满闷也。

        其怔忡者,因心在膈上,原悬于大气之中,大气既陷,而心无所附丽也

        其神昏健忘者,大气因下陷,不能上达于脑,而脑髓神经无所凭借也。

      其证
      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
      或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
      或因泄泻日久,
      或服破气药太过,
      或气分虚极自下陷,

      种种病因不同。
    分辨大气下陷与寒饮结胸
    • 而其脉象之微细迟弱,与胸中之短气,实与寒饮结胸相似。
              - 然诊其脉似寒凉,而询之果畏寒凉,且觉短气者,寒饮结胸也;
              -  诊其脉似寒凉,而询之不畏寒凉,惟觉短气者,大气下陷也。

      且即以短气论,而大气下陷之短气,与寒饮结胸之短气,亦自有辨。
               寒饮结胸短气,似觉有物压之;
               大气下陷短气,常觉上气与下气不相接续。
      临证者当细审之(寒饮结胸详理饮汤下)。
      [popexizhi: 用脉象“微细迟弱” 断是大气下陷还是寒饮结胸,要看是否畏寒;
       要用气短的感觉分辨,寒饮结胸 似有重物压;而大气下陷则是上下气不相接。
      ]
    大气下陷之来源
    • 肺司呼吸,人之所共知也。
          而谓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大气,不惟不业医者不知,即医家知者亦鲜,并方书亦罕言及。

      所以愚初习医时,亦未知有此气。
      迨临证细心体验,
                      始确知于肺气呼吸之外,别有气贮于胸中,以司肺脏之呼吸。
                      而此气,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
                               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
                               若其气虚而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即呼吸顿停,昏然罔觉。
             
      愚既实验得胸中有此积气与全身有至切之关系,而尚不知此气当名为何气。涉猎方书,亦无从考证。
          惟《金匮》水气门,桂枝加黄 汤下,有“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语。
          后又见喻嘉言《医门法律》谓∶“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
      始知胸中所积之气,当名为大气。(参见《医门法律.一明胸中大气之法》: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menfalv/625-4-4.html  
          因忆向读《内经》热论篇有“大气皆去病日已矣”之语,王氏注大气,为大邪之气也。若胸中之气,亦名为大气,仲景与喻氏果何所本

      且二书中亦未尝言及下陷。于是复取《内经》,挨行逐句细细研究,
          - 乃知《内经》所谓大气,有指外感之气言者,有指胸中之气言者。
          - 且知《内经》之所谓宗气,亦即胸中之大气。并其下陷之说,《内经》亦尝言之
      今试取《内经》之文释之。
      《灵枢》五味篇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
                             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 愚思 肺悬胸中,下无透窍,胸中大气,包举肺外,
                    上原不通于喉,亦并不通于咽,
               而曰“出于肺循喉咽,呼则出,吸则入者”,盖谓大气能鼓动肺脏使之呼吸,
                     而肺中之气,遂因之出入也。
        所谓天地之精气常出三入一者,
        盖谓吸入之气,虽与胸中不相通,实能隔肺膜通过四分之一以养胸中大气,其余三分吐出,即换出脏腑中混浊之气,此气化之妙用也。

        然此篇专为五味养人而发,故第言饮食能养胸中大气,而实未发明大气之本源。
        愚尝思之,
                人未生时,皆由脐呼吸,其胸中原无大气,亦无需乎大气。
                    迨胎气日盛,脐下元气渐充,遂息息上达胸中而为大气。
                    大气渐满,能鼓动肺膜使之呼吸,即脱离母腹,由肺呼吸而通天地之气矣(西人谓肺之呼吸延髓主之,胸中大气实又为延髓之原动力)
        • [popexizhi:寿甫这里使用大气是否充满解释胎儿出生的原理,这里可以进一步推断早晚出生者和胸中大气充盈程度的快慢有关呢?!]
      至大气即宗气者,亦尝深考《内经》而得之。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按∶虚里之络,即胃输水谷之气于胸中,以养大气之道路。而其贯膈络肺之余,又出于左乳下为动脉。
              是此动脉,当为大气之余波,
              而曰宗气者,是宗气即大气,为其为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气。
             其络所以名虚里者,因其贯膈络肺游行于胸中空虚之处也。
      • [popexizhi:
         1. 虚里(乳根,足阳明胃)的位置和胰腺很像,说的这个与胰腺有关吗?
         2. 可以在体表感觉到这个位置的脉吗?用此来判读当前大气的状态呢?
        ]
      又∶《灵枢》客邪篇曰∶“

          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观此节经文,则宗气即为大气,不待诠解。

      且与五味篇同为伯高之言,非言出两人,而或有异同。
      且细审“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之语,是大气不但为诸气之纲领,并可为周身血脉之纲领矣。
      至大气下陷之说,

      《内经》虽无明文,而其理实亦寓于《内经》中。

      《灵枢》五色篇雷公问曰∶“人无病卒死,何以知之?”
      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     
                   夫人之膈上,心肺皆脏,无所谓腑也。
                   经既统言脏腑,指膈下脏腑可知。
                   以膈上之大气,入于膈下之脏腑,非下陷乎?大气既陷,无气包举肺外以鼓动其 辟之机,则呼吸顿停,所以不病而猝死也。


      观乎此,则大气之关于人身者,何其重哉!
      愚深悯   大气下陷之证医多误治,
                  因制升陷汤一方,又有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二方,皆由升陷汤加减而成。

      此三升陷汤后,附载治愈之案,其病之现状∶
                   有呼吸短气者,
                   有心中怔忡者,
                   有淋漓大汗者,
                   有神昏健忘者,
                   有声颤身动者,
                   有寒热往来者,
                   有胸中满闷者(此因呼吸不利而自觉满闷,若作满闷治之立危),
                   有努力呼吸似喘者(此种现状尤多,乃肺之呼吸将停,其人努力呼吸以自救,若作喘证治之立危),
                   有咽干作渴者,
                   有常常呵欠者,
                   有肢体痿废者,
                   有食后易饥者,
                   有二便不禁者,
                   有癃闭身肿者,
                   有张口呼气外出而气不上达,肛门突出者,
                   在女子有下血不止者,更有经水逆行者(证因气逆者多,若因气陷致经水逆行者曾见有两人,皆投以升陷汤治愈),

      种种病状实难悉数。其案亦不胜录。治愈大气下陷之案,略登数则于下,以备考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