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tool

2019年4月7日星期日

中药亲试记-黄芪解-附升陷汤




附-升陷汤
  •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6-1.html

     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
      或寒热往来,
      或咽干作渴,
      或满闷怔忡,
      或神昏健忘,
    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 其剧者,
      • 或六脉不全,
        或参伍不调。
        • [go]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82%E4%BC%8D%E4%B8%8D%E8%B0%83
          中医学术语,表示脉象,指脉搏跳动节律不调,往来艰涩。
          参伍不调即三五不调,或三而止,或五而停,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言节律之凌乱。脉象长短错杂参差不齐,节律凌乱,或大或小或快或慢。与目前28病脉的散、涩脉相同,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合
      [popexizhi: 关前-为右为脾前,左为肝前]

    • 生箭 六钱
      • 甘,辛,温,君/臣
      • [go]黄芪的别名
    • 知母 三钱
      • 苦,寒
        • 使
    • 柴胡 一钱五分
      • 苦,平
    • 桔梗 一钱五分
      • 苦,辛,平
    • 升麻 一钱
      • 辛,甘,寒, 佐
        •  
    • [popexizhi: 从性味上分析,是小补脾胃汤,三个使,六钱生箭 是 君臣全做了,看来药力很猛啊:) ,虎狼款吗?:)]
    变通
    • 气分虚极下陷者,
      酌加人参数钱,
      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
      [popexizhi: 人参甘是补气本,这个是加君臣,
      山萸肉酸是收敛气分,这个是虚补子?但之前多个方子都有这样的,看来还有其他讲法自己没有考虑到]
      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
      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二钱。
      [popexizhi:
      佐药加倍,这个是鼓舞肝气。这里说另一个问题,之前看五行,理解木克土,是木生长耗土,这里的上达就是用木体现的,是转化土,这样理解对下陷的处理就一定要用肝木之行了,就是所说的克土。但每次这样分析,还是潜意识感觉是木克土为木性打败土性,是阻塞不是生发转换:).pope再适应适应。:)
      ]
    药用分析
    • 升陷汤,
      • 以黄 为主者,因黄 既善补气,又善升气。
        • [popexizhi:补气没有感觉,但这个升气]pope感触颇大,前几日以茶饮试药,单服黄芪,感觉脖子后的两边直接有气从下向上冲,有喝酒后的,酒劲上头的感觉:),只两口,就不敢喝了,并且感觉一下有精神头了,本来晚餐后一直没有什么心情看东西的:)]
      • 惟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
        • [popexizhi:
          说说知母吧,本来是配黄芪买的后来担心黄芪水太冲,单独口服过一,两片,没有配别的,吃完后马上就有清涕单个鼻孔:),不知是不是自己心里作用,和人参搭配着喝后自己多年手心没有出汗了,竟然开始出汗了:),这个还不能肯定是不是麦冬的作用还是知母的作用,但是效果确实很让自己惊讶
          ]
           
      • 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
        • [popexizhi: 肝胆之木为左, 足少阳是胆经,这个柴胡是苦,性味上是水,入肾,这个是补母壮子吗?!]
      • ~ 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
        • [popexizhi: 足阳明 胃,性味是辛甘,这个是入土,养木的升麻,那这个右就是脾胃了:)看了一下和关脉是一样的分布]
      • 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
        • [popexizhi: 这个舟楫的比喻让pope想到了荷叶,青盂汤中的荷叶也是这个评论,“秉初阳上升之气,为诸药之舟楫,能载清火解毒之药上至头面”,这里说的是桔梗可达胸中,这个体位比荷叶低一些,
          荷叶,苦平
          桔梗,苦辛
          这个荷叶是入土水的,桔梗是入土木的,ok,这个没法推断谁的位置高:)
          ]
      • 至其气分虚极者,酌加人参,所以培气之本也。
      • 或更加萸肉,所以防气之涣也。
      • 至若少腹下坠或更作疼,其人之大气直陷至九渊,必需升麻之大力者,以升提之,故又加升麻五分或倍作二钱也。
        • [?]这个九渊的位置在哪里?没有go到,mark一下。
    • 方中之用意如此,至随时活泼加减,尤在临证者之善变通耳。
    + - 内气与外气
    • 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也。
      人之一身,自飞门以至魄门,一气主之。
      • [popexizhi:
        飞门 为 唇;魄门为下极
        七冲门: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3%E5%86%B2%E9%97%A8
        七冲门是指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即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
        《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 飞,同扉字,口唇象柴扉一样自由开关,是曰飞门。
        - 户,户限也,食物入口,上下齿为之户限,以便咀嚼,是谓户门。
        - 会厌是气管和食管的相会处,为咽物送入食管必经之地;吸,吸取之义,故称会厌为吸门。
        - 胃上口称贲门,贲,贲也;贲门是不使食物上逆的关口。
        - 太仓即胃,其下口称幽门;幽,深也;谓由此下行愈是深入的意思。
        - 小肠和大肠的交会处称阑门,阑,即遮阑,饮食精微不得自此而去。
        - 下极,即消化道的末端,是糟粕排出的地方,所以称魄门。魄,古与粗通,也称肛门。

        由此可知,“七冲门”的命名是有一定含义的,
        即在现代人们解剖学上,消化道中的某些交接处的名称,亦仍然沿用《难经》中的命名。如贲门、幽门即是。
        ]
      然此气
      • 有发生之处,
        • 天一生水,
          肾脏先成,
               而肾系命门之中(包肾之膜油连于脊椎自下上数七节处)有气息息萌动,此乃干元资始之气,
          《内经》所谓“少火生气”也。此气既由少火发生,以徐徐上达。
          • [go]内经的少火为什么是肾/命门?
            参考: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0%91%E7%81%AB%E7%94%9F%E6%B0%94
            (一)少火的生理功能
            少火”指正常且具有生气之火,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阳气。 阳气过亢便是邪火,即“壮火”, 阳气的根本在肾,即肾阳,亦称命门之火,故“少火”即指命门之火。[popexizhi:寿甫应该用的是这个解释] 朱丹溪《格致余论》说“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张介宾《景岳全书》更具体地阐述道:“命门为亢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认为命门之火是温暖机体,充实腠理肌肤,推动脏腑功能活动,保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故《景岳全书》又说:“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以应物”,“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脾胃之气非火不能生”,“胃得命门而受纳”,“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肾得命门而作强”,“膀胱得命门而收藏”,“三焦得命门而决渎”。 由此可见,“少火生气”表明命门之火对脏腑气化功能起到激发和推动作用
        有培养之处,
        • 培养于后天水谷之气,而磅因礴之势成
        有积贮之处。
        • 绩贮于膺胸空旷之府,而盘据之根固。
        是大气者,
            原以元气为根本,
            以水谷之气为养料,
            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

        夫均是气也,至胸中之气,独名为大气者,
                                                             诚以其能撑持全身,
                                                                    为诸气之纲领,
                                                                    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
                                                        故郑而重之曰大气。
      夫大气者,内气也。
      呼吸之气,外气也。

      人觉有呼吸之外气与内气不相接续者,即大气虚而欲陷,不能紧紧包举肺外也
      • 医者不知病因,犹误认为气郁不舒,而开通之。
                其剧者,呼吸将停,努力始能呼吸,犹误认为气逆作喘,而降下之。则陷者益陷,凶危立见矣。
              
        其时作寒热者,盖胸中大气,即上焦阳气,其下陷之时,非尽下陷也,亦非一陷而不升也。
               当其初陷之时,阳气郁而不畅则作寒,既陷之后,阳气蓄而欲宣则作热。迨阳气蓄极而通,仍复些些上达,则又微汗而热解。

        其咽干者,津液不能随气上潮也。

        其满闷者,因呼吸不利而自觉满闷也。

        其怔忡者,因心在膈上,原悬于大气之中,大气既陷,而心无所附丽也

        其神昏健忘者,大气因下陷,不能上达于脑,而脑髓神经无所凭借也。

      其证
      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
      或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
      或因泄泻日久,
      或服破气药太过,
      或气分虚极自下陷,

      种种病因不同。
    分辨大气下陷与寒饮结胸
    • 而其脉象之微细迟弱,与胸中之短气,实与寒饮结胸相似。
              - 然诊其脉似寒凉,而询之果畏寒凉,且觉短气者,寒饮结胸也;
              -  诊其脉似寒凉,而询之不畏寒凉,惟觉短气者,大气下陷也。

      且即以短气论,而大气下陷之短气,与寒饮结胸之短气,亦自有辨。
               寒饮结胸短气,似觉有物压之;
               大气下陷短气,常觉上气与下气不相接续。
      临证者当细审之(寒饮结胸详理饮汤下)。
      [popexizhi: 用脉象“微细迟弱” 断是大气下陷还是寒饮结胸,要看是否畏寒;
       要用气短的感觉分辨,寒饮结胸 似有重物压;而大气下陷则是上下气不相接。
      ]
    大气下陷之来源
    • 肺司呼吸,人之所共知也。
          而谓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大气,不惟不业医者不知,即医家知者亦鲜,并方书亦罕言及。

      所以愚初习医时,亦未知有此气。
      迨临证细心体验,
                      始确知于肺气呼吸之外,别有气贮于胸中,以司肺脏之呼吸。
                      而此气,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
                               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
                               若其气虚而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即呼吸顿停,昏然罔觉。
             
      愚既实验得胸中有此积气与全身有至切之关系,而尚不知此气当名为何气。涉猎方书,亦无从考证。
          惟《金匮》水气门,桂枝加黄 汤下,有“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语。
          后又见喻嘉言《医门法律》谓∶“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
      始知胸中所积之气,当名为大气。(参见《医门法律.一明胸中大气之法》: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menfalv/625-4-4.html  
          因忆向读《内经》热论篇有“大气皆去病日已矣”之语,王氏注大气,为大邪之气也。若胸中之气,亦名为大气,仲景与喻氏果何所本

      且二书中亦未尝言及下陷。于是复取《内经》,挨行逐句细细研究,
          - 乃知《内经》所谓大气,有指外感之气言者,有指胸中之气言者。
          - 且知《内经》之所谓宗气,亦即胸中之大气。并其下陷之说,《内经》亦尝言之
      今试取《内经》之文释之。
      《灵枢》五味篇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
                             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 愚思 肺悬胸中,下无透窍,胸中大气,包举肺外,
                    上原不通于喉,亦并不通于咽,
               而曰“出于肺循喉咽,呼则出,吸则入者”,盖谓大气能鼓动肺脏使之呼吸,
                     而肺中之气,遂因之出入也。
        所谓天地之精气常出三入一者,
        盖谓吸入之气,虽与胸中不相通,实能隔肺膜通过四分之一以养胸中大气,其余三分吐出,即换出脏腑中混浊之气,此气化之妙用也。

        然此篇专为五味养人而发,故第言饮食能养胸中大气,而实未发明大气之本源。
        愚尝思之,
                人未生时,皆由脐呼吸,其胸中原无大气,亦无需乎大气。
                    迨胎气日盛,脐下元气渐充,遂息息上达胸中而为大气。
                    大气渐满,能鼓动肺膜使之呼吸,即脱离母腹,由肺呼吸而通天地之气矣(西人谓肺之呼吸延髓主之,胸中大气实又为延髓之原动力)
        • [popexizhi:寿甫这里使用大气是否充满解释胎儿出生的原理,这里可以进一步推断早晚出生者和胸中大气充盈程度的快慢有关呢?!]
      至大气即宗气者,亦尝深考《内经》而得之。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按∶虚里之络,即胃输水谷之气于胸中,以养大气之道路。而其贯膈络肺之余,又出于左乳下为动脉。
              是此动脉,当为大气之余波,
              而曰宗气者,是宗气即大气,为其为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气。
             其络所以名虚里者,因其贯膈络肺游行于胸中空虚之处也。
      • [popexizhi:
         1. 虚里(乳根,足阳明胃)的位置和胰腺很像,说的这个与胰腺有关吗?
         2. 可以在体表感觉到这个位置的脉吗?用此来判读当前大气的状态呢?
        ]
      又∶《灵枢》客邪篇曰∶“

          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观此节经文,则宗气即为大气,不待诠解。

      且与五味篇同为伯高之言,非言出两人,而或有异同。
      且细审“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之语,是大气不但为诸气之纲领,并可为周身血脉之纲领矣。
      至大气下陷之说,

      《内经》虽无明文,而其理实亦寓于《内经》中。

      《灵枢》五色篇雷公问曰∶“人无病卒死,何以知之?”
      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     
                   夫人之膈上,心肺皆脏,无所谓腑也。
                   经既统言脏腑,指膈下脏腑可知。
                   以膈上之大气,入于膈下之脏腑,非下陷乎?大气既陷,无气包举肺外以鼓动其 辟之机,则呼吸顿停,所以不病而猝死也。


      观乎此,则大气之关于人身者,何其重哉!
      愚深悯   大气下陷之证医多误治,
                  因制升陷汤一方,又有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二方,皆由升陷汤加减而成。

      此三升陷汤后,附载治愈之案,其病之现状∶
                   有呼吸短气者,
                   有心中怔忡者,
                   有淋漓大汗者,
                   有神昏健忘者,
                   有声颤身动者,
                   有寒热往来者,
                   有胸中满闷者(此因呼吸不利而自觉满闷,若作满闷治之立危),
                   有努力呼吸似喘者(此种现状尤多,乃肺之呼吸将停,其人努力呼吸以自救,若作喘证治之立危),
                   有咽干作渴者,
                   有常常呵欠者,
                   有肢体痿废者,
                   有食后易饥者,
                   有二便不禁者,
                   有癃闭身肿者,
                   有张口呼气外出而气不上达,肛门突出者,
                   在女子有下血不止者,更有经水逆行者(证因气逆者多,若因气陷致经水逆行者曾见有两人,皆投以升陷汤治愈),

      种种病状实难悉数。其案亦不胜录。治愈大气下陷之案,略登数则于下,以备考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