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要写笔记,之后再补充吧,[已经补充]
这里的感触太深了。
此位置的三个病例都是寿甫在体会白虎汤和白虎+人参汤区别的道路上的鲜活的例子,本来只是佩服,现在发现寿甫很真实和鲜活了。这样一位让后辈高山仰止的名医,也是在自己的行医经验中一步步体会,记录,分析,尝试和终结中成长起来的。不止是真实感,在这种记录还可以让后来人学习到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问题的详细记录和持续不断的分析的重要,这个和软件开发,测试过程没什么区别啊,疑难杂症就是记录,详细的log和现场记录,每次多打印的log就是一步步的推进。
谢谢寿甫的好书,突然感觉这个感觉读中国古籍很少有,是看程序分析思考类的书才看到的:),略推断一下寿甫有西医或至少是西学的背景吧?!
PS:
吐个槽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37-2.html 这里的原文严重不全
这是传说中的文革版本吗?这里就没有上面的几个案例,如何见寿甫之高明啊:)
删减书可恨:)
笔记:
病例-白虎汤与白虎+人参汤体悟
病例III
症
患梅毒,在东人医院治疗二十余日
头目肿大
下体溃烂
周身壮热
谵语
不省人事
东人谓毒已走丹不可治
其友,邀愚去东人院诊视
其头面肿而且红
其脉洪而实
o
推病因/治疗过程
其系夹杂温病无疑
治I
生石膏粉末半斤注水,煮水一大碗,伪做葡萄酒带入
饮之
效果I
翌日,往观
头面红肿已退
脉之洪实减半,而较前加数
依然
昏愤谵语
分毫不省人事
治II
俾自购潞党参五钱,兑之前剩余石膏水饮之
[popexizhi:这个是白虎+加人参汤了啊]
效果II
人事大清
脉亦和平
治III
病人当即决定出院来中调治,后十日梅毒亦愈
注:
此症中用潞党参,取其性平不热也
[popexizhi: 这个案例可以拍电视用了,嘻嘻,寿甫的每个病例都很惊险啊]
病例IV
症
年过六旬,于孟冬得伤寒症
五六日间,延愚诊视
脉洪滑,按之也似有力
表里具觉发热
间作呻吟
气息微喘
推病因
治I
投白虎汤一剂
o
效果I
大热稍减
脉,或七八动一止,或十余动一止,两手皆然,重按无力
[popexizhi]这个是脉结代了吧?!从下个方子的师从处看应该是脉结代
治II
于原方中加入人参八钱
以生地代知母
兼师炙甘草汤中重用干地黄之意
煎汁两茶杯,分两次饮
效果II
脉即调和,且较前有力
热仍如故
治III
方中石膏加倍(原方二倍做四两)
煎汤一大碗
效果III
徐徐饮下,尽剂病愈
[popexizhi: 看原病例后,自己很奇怪这个顺序为什么要分三步治疗,不知寿甫特殊说它的意义,后来看到后面的按才发现这个是寿甫行医中所遇到的提升自己的问题和解决,特别详尽记录,是有其重要体会在其中的:)看来自己的直觉是对的。
这里整理笔记时,发现脉结代的现象,这个之前在炙甘草汤与白虎+人参汤的对比使用中寿甫特别说明过,只是不知来源,看来这里交代了他如何从炙甘草汤中学到了生地黄代替知母的推理,已经体会到炙甘草汤与白虎+人参汤的使用区别了]
病例V
症
年十一岁,秋忙帮家里劳作
力薄不慎重劳,遂得温病
手足扰动
不得安卧
谵语不休,所言皆劳动之事
昼夜目不能瞑
脉虽有力却非宏实
推病因
治I
拟投以白虎+人参汤,又虑小儿少阳之体,外协方炙,不宜用人参
遂用生石膏半两,蝉蜕一钱
效果I
煎服后病如故
复来询方,言其苦于服药,昨所服呕吐将半
治II
单用生石膏二两,煎汤温饮
效果II
病仍不愈
脉微热退
谵语亦甚
精神昏昏,不省人事
治III
野台参两半,生石膏二两
煎汤一碗,分次温饮
效果III
身热脉起
目遂得瞑
手足安顿
仍作谵语
治IV
于原渣中加生石膏,麦冬各一两
煎汤两盅,分两次温饮
效果IV
降大便一次,其色甚黑
病遂愈
按:
治此症和上症时,愚习用白虎汤,犹未习用白虎+人参汤
经此两证后
凡人过六旬
及劳心劳力之余
患寒温症,而宜用白虎汤者首加人参
统观以上三案
未用参之先,皆病势垂危
甫加参于所甫药中,即转危为安
用之得当,功效何其捷载
[popexizhi]此之按,回答了之前pope关于治疗过程的疑问,也是大赞寿甫文章的地方
笔记:
病例-白虎汤与白虎+人参汤体悟
病例III
症
患梅毒,在东人医院治疗二十余日
头目肿大
下体溃烂
周身壮热
谵语
不省人事
东人谓毒已走丹不可治
其友,邀愚去东人院诊视
其头面肿而且红
其脉洪而实
o
推病因/治疗过程
其系夹杂温病无疑
治I
生石膏粉末半斤注水,煮水一大碗,伪做葡萄酒带入
饮之
效果I
翌日,往观
头面红肿已退
脉之洪实减半,而较前加数
依然
昏愤谵语
分毫不省人事
治II
俾自购潞党参五钱,兑之前剩余石膏水饮之
[popexizhi:这个是白虎+加人参汤了啊]
效果II
人事大清
脉亦和平
治III
病人当即决定出院来中调治,后十日梅毒亦愈
注:
此症中用潞党参,取其性平不热也
[popexizhi: 这个案例可以拍电视用了,嘻嘻,寿甫的每个病例都很惊险啊]
病例IV
症
年过六旬,于孟冬得伤寒症
五六日间,延愚诊视
脉洪滑,按之也似有力
表里具觉发热
间作呻吟
气息微喘
推病因
治I
投白虎汤一剂
o
效果I
大热稍减
脉,或七八动一止,或十余动一止,两手皆然,重按无力
[popexizhi]这个是脉结代了吧?!从下个方子的师从处看应该是脉结代
治II
于原方中加入人参八钱
以生地代知母
兼师炙甘草汤中重用干地黄之意
煎汁两茶杯,分两次饮
效果II
脉即调和,且较前有力
热仍如故
治III
方中石膏加倍(原方二倍做四两)
煎汤一大碗
效果III
徐徐饮下,尽剂病愈
[popexizhi: 看原病例后,自己很奇怪这个顺序为什么要分三步治疗,不知寿甫特殊说它的意义,后来看到后面的按才发现这个是寿甫行医中所遇到的提升自己的问题和解决,特别详尽记录,是有其重要体会在其中的:)看来自己的直觉是对的。
这里整理笔记时,发现脉结代的现象,这个之前在炙甘草汤与白虎+人参汤的对比使用中寿甫特别说明过,只是不知来源,看来这里交代了他如何从炙甘草汤中学到了生地黄代替知母的推理,已经体会到炙甘草汤与白虎+人参汤的使用区别了]
病例V
症
年十一岁,秋忙帮家里劳作
力薄不慎重劳,遂得温病
手足扰动
不得安卧
谵语不休,所言皆劳动之事
昼夜目不能瞑
脉虽有力却非宏实
推病因
治I
拟投以白虎+人参汤,又虑小儿少阳之体,外协方炙,不宜用人参
遂用生石膏半两,蝉蜕一钱
效果I
煎服后病如故
复来询方,言其苦于服药,昨所服呕吐将半
治II
单用生石膏二两,煎汤温饮
效果II
病仍不愈
脉微热退
谵语亦甚
精神昏昏,不省人事
治III
野台参两半,生石膏二两
煎汤一碗,分次温饮
效果III
身热脉起
目遂得瞑
手足安顿
仍作谵语
治IV
于原渣中加生石膏,麦冬各一两
煎汤两盅,分两次温饮
效果IV
降大便一次,其色甚黑
病遂愈
按:
治此症和上症时,愚习用白虎汤,犹未习用白虎+人参汤
经此两证后
凡人过六旬
及劳心劳力之余
患寒温症,而宜用白虎汤者首加人参
统观以上三案
未用参之先,皆病势垂危
甫加参于所甫药中,即转危为安
用之得当,功效何其捷载
[popexizhi]此之按,回答了之前pope关于治疗过程的疑问,也是大赞寿甫文章的地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