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38-2.html
2.太阳病桂枝汤证
病名伤寒,而太阳篇之开端,实中风、伤寒、风温并列,
盖寒气多随风至,是中风者伤寒之诱起也。
无论中风、伤寒,入阳明后皆化为温,是温病者伤寒之归宿也。惟其初得之时,中风、伤寒、温病,当分三种治法耳。
为中风为伤寒之诱起,是以太阳篇开始之第一方为桂枝汤,其方原为治中风而设也。
【popexizhi: 这里说中风-》伤寒 ,伤寒-》温病,入阳明胃/大肠后都是温病,这个和之前看的大青龙汤症解中的三焦之寒久而化热是否有同一个原理呢?都是阻塞阳气上升而蓄积的热量呢?】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缓脉与迟脉不同,脉搏以一息四至为准,脉迟者不足四至,若缓脉则至数不改似有懒动之意),名为中风。
[popexizhi: go一息是多久,好像是3s左右,按这个算pope是迟脉了:),但是按72次/分钟算,4次应该是4.8s吧,这样的话pope再算一下]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脉法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其浮脉见于关前,弱脉见于关后,浮者着手即得,弱者不任重按)。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
(单弱不胜寒之意),淅淅恶风(为风所伤恒畏风声之意),翕翕发热(其热蕴而不散之意),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popexizhi: 这个是标准的小补肝汤啊;)]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体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愈也),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
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popexizhi: 好复杂的服用方法,这里如此仔细要求,是多用危险很敏感的分界限啊!]
[next]
[popexizhi: 这个是标准的小补肝汤啊;)]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体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愈也),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
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popexizhi: 好复杂的服用方法,这里如此仔细要求,是多用危险很敏感的分界限啊!]
[next]
人之营卫皆在太阳部位,卫主皮毛,[popexizhi:不是肺主皮毛吗?这太阳应该是足太阳膀胱还是手太阳小肠?!也或者别处?]
皮毛之内有白膜一层名为腠理,腠理之内遍布微丝血管即营也。
其人若卫气充盛,可为周身之外围,即受风不能深入(此受风,不可名为中风),
其人恒多汗闭不出,迨其卫气流通,其风自去,原可不药而愈也。
至桂枝汤所主之证,乃卫气虚弱,不能护卫其营分,外感之风直透卫而入营,其营为风邪所伤,又乏卫之保护,是以易于出汗。[popexizhi:此汗为,缺乏保卫的汗?!]
其发热者,因营分中之微丝血管原有自心传来之热,而有风以扰之,则更激发其热也。[popexizhi: 风扰可激发热]
其恶风者,因卫虚无御风之力,而病之起点又由于风也。[popexizhi: 恶风因无力抵御 ]
推原其卫气不能卫护之故,实由于胸中大气之虚损。
《灵枢》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由斯观之,营卫原与胸中大气息息相通,而大气实为营卫内部之大都会,愚临证实验以来,见有大气虚者,其营卫即不能护卫于外而汗出淋漓,夫大气原赖水谷之气时时培养,观服桂枝汤者当啜热粥以助药力,此不惟助其速于出汗,实兼欲助胸中大气以固营卫之本源也。【popexizhi:这样看来桂枝汤的目标其实是养护大气,用水谷之气培养啊!<四圣心源>中说“木气不达,实赖土气已达焉”,这是培土来助木?!】
皮毛之内有白膜一层名为腠理,腠理之内遍布微丝血管即营也。
其人若卫气充盛,可为周身之外围,即受风不能深入(此受风,不可名为中风),
其人恒多汗闭不出,迨其卫气流通,其风自去,原可不药而愈也。
至桂枝汤所主之证,乃卫气虚弱,不能护卫其营分,外感之风直透卫而入营,其营为风邪所伤,又乏卫之保护,是以易于出汗。[popexizhi:此汗为,缺乏保卫的汗?!]
其发热者,因营分中之微丝血管原有自心传来之热,而有风以扰之,则更激发其热也。[popexizhi: 风扰可激发热]
其恶风者,因卫虚无御风之力,而病之起点又由于风也。[popexizhi: 恶风因无力抵御 ]
推原其卫气不能卫护之故,实由于胸中大气之虚损。
《灵枢》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由斯观之,营卫原与胸中大气息息相通,而大气实为营卫内部之大都会,愚临证实验以来,见有大气虚者,其营卫即不能护卫于外而汗出淋漓,夫大气原赖水谷之气时时培养,观服桂枝汤者当啜热粥以助药力,此不惟助其速于出汗,实兼欲助胸中大气以固营卫之本源也。【popexizhi:这样看来桂枝汤的目标其实是养护大气,用水谷之气培养啊!<四圣心源>中说“木气不达,实赖土气已达焉”,这是培土来助木?!】
或问∶桂枝汤提纲中原谓阴弱者汗自出,未尝言阳弱者汗自出也。
夫关后为阴主血,关前为阳主气,
桂枝汤证,其弱脉惟见于关后,
至关前之脉则见有浮象,未见其弱,而先生竟谓桂枝汤证之出汗,实由于胸中大气之弱,不显与提纲中之言相背乎?【popexizhi:这个问题的逻辑还是不太明白,书说阴弱自汗,先生说胸中大气弱出汗,与书不一致,理由是桂枝汤为关后脉弱,而关前浮脉不弱,所以不是先生说的胸中大气弱而出汗,应该是阳弱出汗?但关前为阳浮脉不弱啊?好吧太乱了,不明白!!!】
答曰∶凡受风之脉多见于关前,提纲中
所谓阳浮者,其关前之脉因受风而浮也,
所谓阴弱者,知其未病之先其脉原弱,至病后而仍不改其弱也,
由斯而论,其未病之先,不但关后之脉弱,
即关前之脉亦弱,
既病之后,其关前脉之弱者转为浮脉所掩,而不见其弱耳。
然其脉虽浮,必不任重按,是浮中仍有弱也,
特古人立言尚简,未尝细细明言耳。
夫关后为阴主血,关前为阳主气,
桂枝汤证,其弱脉惟见于关后,
至关前之脉则见有浮象,未见其弱,而先生竟谓桂枝汤证之出汗,实由于胸中大气之弱,不显与提纲中之言相背乎?【popexizhi:这个问题的逻辑还是不太明白,书说阴弱自汗,先生说胸中大气弱出汗,与书不一致,理由是桂枝汤为关后脉弱,而关前浮脉不弱,所以不是先生说的胸中大气弱而出汗,应该是阳弱出汗?但关前为阳浮脉不弱啊?好吧太乱了,不明白!!!】
答曰∶凡受风之脉多见于关前,提纲中
所谓阳浮者,其关前之脉因受风而浮也,
所谓阴弱者,知其未病之先其脉原弱,至病后而仍不改其弱也,
由斯而论,其未病之先,不但关后之脉弱,
即关前之脉亦弱,
既病之后,其关前脉之弱者转为浮脉所掩,而不见其弱耳。
然其脉虽浮,必不任重按,是浮中仍有弱也,
特古人立言尚简,未尝细细明言耳。
是以愚用桂枝汤时,
恒加黄 以补其胸中大气,[popexizhi:是黄芪吗?]
加薄荷以助其速于出汗,不至若方后所云,恒服药多次始汗也。
又宜加天花粉助芍药以退热
(但用芍药退热之力恒不足),
即以防黄 服后能助热也(黄 天花粉等分并用,其凉热之力相敌,若兼用之助芍药清热,分量又宜多用)。
若遇干呕过甚者,又宜加半夏以治其呕,
惟此时药局所鬻之半夏,多制以矾(虽清半夏亦有矾), 若用以止呕,必须用微温之水淘净矾味,用之方效。
恒加黄 以补其胸中大气,[popexizhi:是黄芪吗?]
加薄荷以助其速于出汗,不至若方后所云,恒服药多次始汗也。
又宜加天花粉助芍药以退热
(但用芍药退热之力恒不足),
即以防黄 服后能助热也(黄 天花粉等分并用,其凉热之力相敌,若兼用之助芍药清热,分量又宜多用)。
若遇干呕过甚者,又宜加半夏以治其呕,
惟此时药局所鬻之半夏,多制以矾(虽清半夏亦有矾), 若用以止呕,必须用微温之水淘净矾味,用之方效。
愚治桂枝汤证,又有屡用屡效之便方,较用桂枝汤殊为省事,方用生怀山药细末两半或一两,凉水调和煮成稀粥一碗,加白糖令适口,以之送服西药阿斯匹林一瓦,得汗即愈。【popexizhi: 虽然现在从性味归经上pope还分析不出其原理,但寿甫对病因理解的深刻和尝试的大胆,都足以让pope景行行止,希望有生之年,pope可以领悟其用药之原理,享受其所试用的精妙之意:)】
桂枝汤证之出汗,不过间有出汗之时,非时时皆出汗也,故必用药再发其汗,始能将外感之风邪逐出。
然风邪去后,又虑其自汗之病不愈,故方中山药与阿斯匹林并用,一发汗、一止汗也,
至于发汗与止汗之药并用而药力两不相妨者,此中原有深义,盖药性之入人脏腑,其流行之迟速原迥异,
阿斯匹林之性其发汗最速,
而山药止汗之力则奏效稍迟,
是以二药虽一时并用,而其药力之行则一先一后,分毫不相妨碍也。
然风邪去后,又虑其自汗之病不愈,故方中山药与阿斯匹林并用,一发汗、一止汗也,
至于发汗与止汗之药并用而药力两不相妨者,此中原有深义,盖药性之入人脏腑,其流行之迟速原迥异,
阿斯匹林之性其发汗最速,
而山药止汗之力则奏效稍迟,
是以二药虽一时并用,而其药力之行则一先一后,分毫不相妨碍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