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人参之别
古所用人参,方书皆为出自上党
证据
<本经>载,人参味甘,未言苦
辽参,甘而微苦
党参之性,实温而不凉
《本经》 谓党参微寒--有差谬
证据
陶弘景<名医别录>,人参能治肠胃中冷, 以补<本经>所未备
而笃信《本经》者,莫如陶
寿甫实验
并用党参与玄参,可使药性无凉热,可测其热力(用台党参,潞党参热性稍差)
[popexizhi] 不知寿甫实验的两者比例是如何,如何验证其凉热之下效果的,如果知道可以作为鉴别其他凉热的实验方式了:)
辽东之参
东党参
形状,性味与党参无异,功效与党参同
辽党参
补力热力皆倍于党参,性质与党参一致
东人谓服之可使脑有充血之症,可性补而上升可知
化学家实验党参成分
有灰色糖质,其补益之力在此
不知其所谓灰色糖质,能滋阴补血也,而补气之力,数倍于补血,而补气之良能无原质可验
东人遂不信其补气之力
猪子氏的病危急救实验
[popexizhi]这个日本医生猪子氏是谁啊?
人参补气补血
方书谓 人参不但补气,若以补血药辅之亦善补血
寿甫谓,若辅以凉润之药既能气血双补
盖平其热性,不使耗阴
气盛自能生血也
<本经>谓 ,"主补五脏 ..." 无非气血充足,脏腑观骸各得其养,自有种种诸效
辽人参
品类不齐
野山自生者性近平和,而价值昂贵,非常用之药
种植之秧参,性燥热,不可轻用
药性热而燥者与 热而濡润者之别
热而燥者,恒生于热地
桂,附之生于川广者是也
热而濡润者,恒生于寒地
人参之生于辽东山阴者是也
盖其本性即热,若复生于热地,即不能保其濡润之津液也
[popexizhi] 这里的寒地热药的逻辑,是否可以用在热地凉药和湿地干燥药,燥地湿药上呢?:)
附: 人参形状考
色
人参无论野山,移山,种秧
其色鲜时皆白,晒干则红
浸以白冰糖水,晒干微红
若浸之数次,晒干亦白色
形
野山之参
芦头(生苗之处,亦名露土) 长而细
极长着可至两寸
[popexizhi]民国的两寸,是现在的吗?
细者韭莛,且多龃龉
[popexizhi]这里说的是韭莛 是什么?
芦头短者则稍粗
秧参
芦头,长不过七八分
(芦头)粗者则过于箸矣
粗皮下之横纹
人参之鲜者,皆有粗皮。
制时用线七八条做一缕为弓弦,用此弦如拉锯状,来回将其粗皮磨去,其皮色始光润
o
皮上之横纹以细密深者为佳。
野山参 一寸有二十余纹
野山之横纹丝毫无破裂
秧参则一寸不过十余纹
且其横纹破裂,又似刀划
无论野山参,秧参,其纹皆系生成,非人力所能为也
人参之须以坚硬者为贵
盖野山参生于坚硬之土中,且多历岁月,其须自然坚硬
若秧参则人工种植,土松年浅,故其须软也
性温燥
野山参性温和
秧参性燥热
究其所以然之故,非仅在历年之深浅。因种秧参者
多撒砒石末于畦中,已防止虫蚁之损害。
参得砒石之气故燥热
至于西洋参,多系用秧参伪制,用者也当谨慎
山西党参
种植者多,野生者少
横纹
凡野山参者其横纹亦如辽人参
种植者则无横纹,或芦头下有横纹仅数道
种植者皮润肉肥
野生者皮粗肉松
横断之中心有纹做菊花性
其芦头以粗大者为贵,名曰狮头党参
台党参,生于五台山之故
色白而微黄
比潞党参,力颇大
潞党参,生于潞州太行紫团山者,亦名紫团参
色微紫而细
比台党参,性平不热,以治气虚有热者甚益
野生者少,多种植者
辽东所出党参
俗称东党参
状似台党参,皆悉野生,功效与山西之野台参相近
[popexizhi: 这段的文风让自己想到沈括的“采草药” 计划背诵吧,感觉不止文好,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所记录的内容要一一实践看看,百年后的现在不知野生还可找到吗?]
html tool
2018年12月2日星期日
读书笔记-中药亲试记-人参解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