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tool

2018年11月5日星期一

中药亲试记-通变白虎加人参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21-7.html

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

治下痢,[popexizhi:下坠,医称内急外重,有便意浓,但不下畅。这个是大肠(手阳明之腑)的热吗?白虎汤的原始用意是泄脾胃的,是土,不是金,但是如果这里是大肠就是金了,应该不是吧?!]
或赤、或白、或赤白参半,下重腹疼,周身发热,服凉药而热不休,脉象确有实热者。
生石膏(二两,捣细) 生杭芍(八钱) 生山药(六钱) 人参(五钱,用野党参按此分量,若辽东真野参宜减半,至高丽参则断不可用) 甘草(二钱)
[popexizhi:从性味上看是补肝汤,之前的镇逆白虎汤是小泄脾汤,而这里的通变白虎加人参汤是是补肝汤?是脾胃之热过重反斥到肝了吗?土过伤木?]
上五味,用水四盅,煎取清汤两盅,分二次温饮之。
此方,即《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以芍药代知母、山药代粳米也。[popexizhi:芍药为酸为金入肺,被代替的是知母,知母为苦寒入肾,已补金代替补肾?;山药为干平,入脾胃,粳米为酸,寒入肺,得秋气最盛者,哦,这个应该是芍药替代粳米入肺,山药代替知母,从入肾变成入脾胃,怕补肝过剩的使药。 ]
痢疾身热不休,服清火药而热亦不休者,方中医书多诿为不治。夫治果对证,其热焉有不休之理?[popexizhi:寿甫怒了:)]
此乃因痢证夹杂外感,其外感之热邪,随痢深陷,永无出路,以致痢为热邪所助,日甚一日而永无愈期。[popexizhi:这个是外感热邪+痢入了下焦了吧?!]
惟治以此汤,以人参助石膏,能使深陷之邪,徐徐上升外散,消解无余。[popexizhi:人参的助气,在这里也是挑逗深陷的热邪有膨胀的感觉了:)]
加以芍药、甘草以理下重腹疼,[popexizhi: 酸味收敛,芍药看来是入大肠了,甘草补其母,脾胃调理吗?]
山药以滋阴固下,[popexizhi: 山药是平干,入脾胃和甘草有同样的归经吧,但是这个多可资助胃阴,资生汤中特殊提到过,滋养胃阴使用的]
连服数剂,无不热退而痢愈者。
按∶外感之热已入阳明胃腑,当治以苦寒,若白虎汤、承气汤是也。
若治以甘寒,其病亦可暂愈,而恒将余邪锢留胃中,变为骨蒸劳热,永久不愈(《世补斋医书》论之甚详)。[popexizhi:甘寒,是补土但散热,看来这个阴虚引起的骨蒸,一定不能补土,以为补土就是泄水(肾),肾为阴液之源,都泄了就没法去除骨蒸感了。]
石膏虽非苦寒,其性寒而能散,且无汁浆,迥与甘寒粘泥者不同。[popexizhi:石膏为辛,补木泄土,客观上挽救了水]
而白虎汤中,又必佐以苦寒之知母。[popexizhi: 这是要不用仲景的方子了?!不是以芍药代替知母了吗????]
即此汤中,亦必佐以芍药,芍药亦味苦(《神家[popexizhi:?错字吧?不是农吗?]本草经》)微寒之品,且能通利小便。故以佐石膏,可以消解阳明之热而无余也。[popexizhi: 这样读来感觉寿甫上文中的“以芍药代知母”是有异议的 ]
一叟,年六十七,于中秋得痢证,医治二十余日不效。后愚诊视,其痢赤白胶滞,下行时,觉肠中热而且干,小便亦觉发热,腹痛下坠并迫。其脊骨尽处,亦下坠作痛。且时作眩晕,其脉洪长有力,舌有白苔甚浓。
愚曰∶此外感之热挟痢毒之热下迫,故现种种病状,非治痢兼治外感不可。遂投以此汤,两剂,诸病皆愈。其脉犹有余热,拟再用石膏清之,病家疑年高,石膏不可屡服,愚亦应征他往。后二十余日,痢复作。延他医治疗,于治痢药中,杂以甘寒濡润之品,致外感之余热,永留肠胃不去,其痢虽愈,而屡次反复。延至明年仲夏,反复甚剧。复延愚延医,其脉象、病证皆如旧。因谓之曰,去岁若肯多服石膏数两,何至有以后屡次反复,今不可再留邪矣。仍投以此汤,连服三剂,病愈而脉亦安和【popexizhi: 寿甫对此症状使用甘寒的治疗是很有感触啊,不过这里popexizhi发现,此外感热邪+痢入了下焦的病拖了一年还可以在原位置看来是还没有更加深入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